遵义文化世家——一门四举人的高坪李氏简考
□文/图 刘永书
遵义市汇川区高坪老街西400米处,河水遇山所阻折而形成河湾,河湾中段有一石拱桥,临桥西岸及距其100余米处山脚各有一棵二、三人合围之巨枫,其地因之得名曰“枫香塘”。
枫香塘山脚巨枫侧有座一正两厢穿斗式歇山顶木结构三合院落,院落料石铺墁的地上,还留存前人练武的两耳凹陷石条墩及莲花石。院落主人姓李,由其祖李文萃在清乾隆初年从2公里外狮子山下李氏分支于此。从李氏碑文得知,此地又名石家巷,故称其为石家巷李氏。石家巷李氏从清嘉庆到光绪年间五代中共走出了李光融、李阳泰、李世荣、李登洲两武两文四位举人和两位庠生(秀才),《遵义府志》《续遵义府志》及碑文和《族谱》部分有载而《高坪镇志》缺失。为了弥补地方历史资料失落,笔者将了解的相关情况整理于后,并引出一些关于石家巷李氏分支和高坪狮子山下李氏的一些话题。
石家巷李氏
李光融墓位于李氏宅后西南侧10米处一宽约5米的土台阶之上,为李光融与其妻钟氏合葬墓,二墓坐南向北并排紧邻泥筑封土,二封土之间竖有青细砂石墓碑一通。碑高1.7米、宽0.7米、厚0.11米,圆首型。碑首阳刻连枝牡丹纹,碑身横书“丙山壬向”。其下为碑身竖书阴刻正文,碑文从右至左文字为:
碑左乃泰
左右二字对碑分则知左手大人之墓也。
府君万春大人之墓也。大人少而颖异,长而岐凝。一经挽强,遂于丙辰游泮,戊午登科。壬戌会试不第,用是无心仕进,高卧白云,安享田园之乐。不意天促,以年行庚四十有七。一旦轻抛,泰即扶柩安葬宅后。斯时失怙之悲,殆不忍言。其入庭帏恎吾母,是依不料,仅隔一载,吾母相继而亡,一并扶柩安葬宅后。碑右伶仃之状实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隐。幸而人丁发旺,功名顺适,皆吾父母在天之灵也。所有可虑者,代远年湮,几不知为谁,何之墓塚。因而并书庚甲刻石以示后昆。
大人乾隆甲午年四月二十三巳时生于贵州遵义府首县北乡大溪里四甲地名石家巷,于道光辛巳年六月二十日子时正寝寿终。安人乾隆乙未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酉时于贵州遵义府首县北乡永安里二甲地名穆村湾,于道光壬午年九月二十八日子时,乃本县地名石家巷内寝寿终。
……
咸丰十一年辛酉年十二月初八日 建立
从碑文得知,李光融,字万春,今汇川区高坪枫香塘人,以字行于世。其生于乾隆甲午年(1774)四月二十三日巳时,《遵义府志·选举》和碑文载为清嘉庆戊午(1798)科武举人。李光融壬戌年(1802)进京会试不第后,便“无心仕进,高卧白云,安享田园之乐”,后诰授骑尉大夫。李光融于道光辛巳年(1821)六月二十日午时正寝寿终,享年47岁。其夫人封为安人,李光融去世一年后,其妻钟氏“相继而亡”,其子李阳泰“一并扶柩安葬宅后”李光融墓右。咸丰十一年(1861年)李阳泰为其父母竖碑于二墓前中间。翻阅《遵义府志》和《族谱》李光融其行状无载。
据网络搜索得知,清代武职官员,正五品开始封赠。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骑尉为正五品到正七品官员。明清之际只有六品以上官员之妻才可封为安人。由此可知,李万春当具有清正五品或六品官职。
从碑文和族谱还得知,李光融之子李天麻,字阳泰,以字行于世。为道光壬辰(1832)科武举人。但查《遵义府志·选举》壬辰科,此年中举5人,只有一人姓李,名李阳春。撰碑文者不可也不敢造假,府志阳春和碑刻阳泰应为一人,府志记载有误,但其行状如其父一样,府志和族谱也无载。墓位于李宅后不远处,原有碑刻,因遵龙大道及小区修建搬迁而不存。
李光融碑文还言孙李秀芳、李秀华为庠生,即秀才。
李光融墓碑铭文载其曾孙名李世荣。李世荣墓位于李宅东北面1000米的七星山陡坡与缓坡交接的平缓地带。其墓东南向。泥筑封土,长5米,高2米,直径3米,呈椭圆形。墓碑距封土0.5米,碑高2.1米,宽0.76米,厚0.15米,青细砂石质,嵌于一长方形碑座之上。碑首抹角形成碑帽。碑帽边缘刻回环几何纹相连。碑帽正中竖刻“皇清”二字,二字上方及左右刻花草连枝纹成长方形。长方形两侧斜面各刻一龙与长方形上方“烈焰珠”构成“二龙戏珠”图案。碑帽图案及文字为阳刻。碑帽下面为碑身楷书阴刻碑文。
碑刻从右至左文字为:
府君原命生于道光丁亥年正月初三日午时殁于光绪丙戌年九月十三日申时享年六十有一岁正
壬山
丙向
……
光绪乙未年六月二十七日申时 勒 石
根据碑文得知,李世荣,生于道光丁亥年(1827)正月初三,卒于光绪丙戌年(1886)九月十三日。享年61岁。光绪己卯(1879)科举人,诰封中宪大夫(清正四品),晋封通议大夫(清正三品),以钦四品衔云南候补同知奏保补缺,后以知府任云南镇边抚夷府。后以加五品衔遇缺即选知县大挑教谕,死前为贵州安平县(今安顺市平坝区)训导。
李世荣为光绪己卯(1879)科举人,查《续遵义府志·选举》,该科中举者5人,只有一人姓李,名登洲,官开泰县教谕。李登洲为李世荣之子,族谱和碑文有载,显然《续遵义府志·选举》该科中举之人李登洲,绝对不是任安平县训导之李世荣。从碑文得知李世荣54岁才中举,即有可能父子同科而中,而《续遵义府志》漏缺。
高坪石家巷,一门四举人。诚如李万春碑上所言,其时石家巷李氏此时确实“人丁发旺,功名顺适”。
狮子山下李氏
石家巷李氏分支于高坪狮子山下李氏,据其族谱载,家族于明洪武三年(1370)先居莲花池畔(具体地点不详),后人李耀于明嘉靖元年(1522)移居今汇川区高坪狮子山下,家业就此“楼阁门柱,一时维新;田产街房,随地而置”(旧族谱语)。至明万历十七年(1589),李耀一支后人遭不良土人抢家窃舍,房屋尽毁,满门命丧。幸倾巢之下,尚有完卵,李思恩年幼随保姆负背于山野采葩而幸免于难。后李思恩返分支之地,幸得宗族抚养。及长成才,出任云南总督稿公,后“返黔告之县主”,始得重新复业于高坪狮子山下,故高坪狮子山下李氏尊李思恩为一世祖。
狮子山下李氏五世祖李英之妻墓,位于李氏祠堂后,有华表于地未立,有碑刻而文字模糊,仅存“栖神在此”四字。关于“栖神在此”《遵义府志·金石》载其文字为:“府城北三十五里狮子山李氏坟上,乃石牓‘栖神在此’四大字,旁书‘颠仙题’。阴有草书,亦颠仙之迹……”显然,《遵义府志·金石》所记,即为今存高坪狮子山下李英之妻墓碑石刻文字。
而题字者颠仙,据《明史》《遵义府志》考证为播州杨氏二十六世土司杨斌。杨斌,自名道凝,又名洞清,字全之,号颠仙,又号神霄散吏。于明正德二年(1507)袭昭勇将军,授四川按察使,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杨斌晚年托意神仙,与道教仙师白飞霞游历于播州山水名胜。并四处留诗题言于石壁。正德十四年(1519)杨斌在城北高坪紫霞山建道教宫宇“先天观”,并于观中立载先天观修建原由及介绍杨斌自我概况的《紫霞石室碑记》一通。据《紫霞石室碑记》得知,杨斌还于紫霞山上凿石室修炼,并著有《玄教大成》《神霄清啸》《道法双明玉书》《玉府琼章》诸书。
题“栖神在此”者颠仙杨斌,为明弘治、正德年间人,那么李英之妻墓也当为明弘治、正德年间墓葬。其时,高坪狮子山下李氏人家谁有这么大的脸面让曾任四川按察使、播州宣慰司宣慰使为其李英之妻墓碑题字呢?翻阅《遵义府志·金石》《续遵义府志·金石》碑文释录和这些年在喇叭镇等地发现的明弘治、正德年间碑文署名,均指向同一时期播州冠带官、好书喜文学士、乐游历山川者李敬德。或许是共同的爱好所滋生出的文人惺惺相惜成为好友,杨斌在修高坪紫霞山建道教宫宇“先天观”期间,受李敬德之邀,为李英之妻墓碑所题“栖神在此”。
今存“栖神在此”碑刻和其族谱所追叙家族史实,高坪狮子山下李氏应为古播时期望族。但一世祖李思恩惨遭满门命丧和五世祖“栖神在此”碑刻留存考证出的时间推断,其“万历”“正德”似乎又发生了时空颠倒。问其族人说不出所以然,翻阅族谱已是一头雾水,由此看来,此家族还有许多值得人们深挖考究之处。
遗韵绵延,高坪李氏至清一朝同样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据族谱载,其祖脉分支先后有中进士、举人任御史、知府、知县、翰林院侍读及各种骑尉大夫达19人之多。其佼佼者当为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的李振南。其族数百年的文脉传承,当堪称遵义文化世家。
李光融墓
李世荣墓
李振南墓
李氏族谱
练武石
(作者单位:播州区政协教科卫体与文化文史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