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里的腊月风情
□聂 难
腊月是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古代很多文人对腊月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从中可以探寻到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辞旧迎新的喜庆画面,以及迎春接福、人寿年丰的美好祈盼。
腊月正值寒冬,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天地寒肃,朔风劲吹。唐代姚合的《咏雪》描绘了一幅腊月大雪图:“愁云残腊下阳台,混却乾坤六出开。与月交光呈瑞色,共花争艳傍寒梅。飞随郢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回。其那知音不相见,剡溪乘兴为君来”。唐代李中《腊中作》:“冬至虽云远,浑疑朔漠中。劲风吹大野,密雪翳高空。泉冻如顽石,人藏类蛰虫。豪家应不觉,兽炭满炉红”。呼啸的北风,鹅毛般的大雪,泉水冻成了石头,穷人躲进茅屋里避寒,富贵人家却烤着炭火,享受着温馨滋美的生活。边塞的腊月更是奇寒无比,简直滴水成冰。唐代岑参《冬夕》道:“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大风夹杂着霜雪肆虐在天地之间,温泉火井旁边也了无生气,河海中的龙蛇也冻得不得伸展,连四季常青的松柏都褪去了绿色,显得消瘦了许多。
时光走进腊月,离春天就不远了。宋代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的虽是隆冬腊月,但已显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唐代韦元旦的《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帝都长安腊月迎春图,诗云:“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蘋。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腊月也是个祭祀的月份,“腊”是古人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在古代,每年腊月初八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晋代诗人裴秀的《大腊》曰:“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描绘了人们在寒冬腊月,摆上酒肉祭祀、感谢百神福佑万事成功的场景,把腊月祭祀和会饮的盛况刻画得淋漓尽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我国民间祭灶的日子,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端,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曰:“腊月日更新,谓之小岁(小年),进酒尊长,修贺君师”,每到这一天,人们要添买糖瓜,以祭灶神,祈佑来年家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广为流传:“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送君醉饱登天门,乞求利市归来兮”,全诗形象地描写了古人祭灶祈求合家平安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年就是年终大扫除,俗称“扫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新春扫尘有“除旧迎新”的含意,寓意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每逢佳节倍思亲,腊月使团圆的家庭充满了热闹欢乐的氛围,对漂泊在外的人来说,则充满难耐的思乡之情。“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这是唐代戎昱的《桂州腊夜》,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在腊月的夜里怀乡思归之情,也反映出无法归家的游子的心情。
古韵里的腊月,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发酵,是如此的绚丽多彩。在寒冷的腊月里,围一盆炭火,煮一壶香茗,仔细品味古韵里的腊月风情,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