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457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11

漫谈徐霞客的旅费


□马庆民


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驴友”。他不仅爱旅行,花30多年时间游遍中国21个省、市、自治区,而且还爱写日记——多达60万字的游记,被后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生活在明朝晚期,当时旅游风气极盛。究其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让交通条件得以大大改善,更便捷的陆路水路带动了旅游的发展。但徐霞客和其他旅游者都不一样。清朝文人潘耒在《徐霞客游记》的序言中说:“(徐霞客)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徐霞客的人生就是旅游,他为旅游而活。

翻开徐霞客游记,他出游时,不仅骑马,还带仆人,吃饭下馆子,住宿进“酒店”,经常带上礼物拜见朋友,抱回纪念品孝敬母亲……可谓不差钱的主儿。要知道,徐霞客活着时从来没有靠发表文章挣过稿费,也不能像如今很多旅游博主一样靠粉丝与流量变现。那问题来了——徐霞客不做官、不经商、不务农,他的旅费从何而来?这得先了解徐霞客的身世。

徐霞客并非寻常人家的子弟,他出身于梧塍徐氏,也就是江南巨富之家。徐霞客的高祖徐经与唐伯虎是好朋友,曾一同入京会试。可见,徐家也不是单纯的富商,同时还享有“清江文献巨室”之名,其所筑的“万卷楼”中藏有大批宋、元两代的古文献。所以,徐家也是世代书香之家。在此背景之下,徐霞客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15岁时,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幸运的是,他有个志行纯洁、喜欢游历的父亲,还有个豁达明理、勤勉达观的母亲。父亲去世后,本应守在母亲身边的徐霞客,在母亲鼓励下决定远游。21岁的他,至此开启了长达30多年的旅途。

所以,前期徐霞客的旅费主要靠原生家庭的财富。但古时并没有电子银行,徐霞客出远门,游历时间很长,尤其到一些蛮夷之地,就算有钱,带多了也不安全。他在游记中就曾多次记录遭遇强盗,几度绝粮。但徐霞客是有充分准备的,他不仅练就了过人的野外生存能力,在解决资金困难方面的手段也是“花样百出”。

首先是“借”。比如有一次被打劫后,“余周身无一物,摸髻中犹存银耳挖一事”(出自《湘江遇盗门记》)。被抢之后的徐霞客,弃舟登岸,直奔衡阳的朋友金祥甫家。“是日忽阄一会。得百余金,予在寓知之,金难再辞,许假二十金,予以田租二十亩立券付之”,朋友并不富裕,用民间集资方法东拼西凑了100两,这才借给徐霞客20两,而代价则是徐家20亩田的田租。

其次是“蹭”。比如徐霞客沿途到访、住宿很多寺庙,基本都是免费吃喝的。最幸运的是,徐霞客游广西时得了一个好东西——中军唐玉屏“以马牌相畀”。马牌是明代军事人员给驿站出示的信物,只要出示马牌,沿途驿站就要接待,主要是派人挑行李和管吃住。他使用马牌大概两个月时间,一直到他离开广西。

除了“借”和“蹭”,让自己的名声与独特魅力发挥最大作用,也是徐霞客解决旅费问题的重要手段。比如通过好友陈眉公介绍,他认识了昆明名士唐大来。唐大来不仅资助了他游云南的旅费,还为他写了数封“推荐信”,介绍给其他好友。这种“因友及友”,一环套一环的接力帮助,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徐霞客旅费的可持续性。

虽然徐霞客家底殷实,有很多朋友资助,自己也有很多办法,但当他用生命完成最后4年万里遐征时,还是出了很大的问题。“是日复借湛融师银十两,以益游资”,刚出门11天就开始借钱,可见他的旅费已捉襟见肘。尽管困难重重,但徐霞客仍白天行、晚上记,乐此不疲,孜孜不倦。或许,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想过值不值得,纯粹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哪怕险象丛生,哪怕生死未卜,哪怕身无分文……徐霞客的方向不会变,也从没有想过放弃。也正因如此,他途中遇见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风景,成就了他非比寻常的一生,也成就了名垂千古的《徐霞客游记》。

在徐霞客短短55年的生命里,大半生都在路上。他用行走和文字,给我们留下了一种宝贵的精神:“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