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私塾到小学——
岑巩一所土家族学堂的百年变迁
□景戈石
板山界牌私塾学堂
板山界牌私塾学堂,开设在黔东南岑巩县天马镇下板山与平庄镇界牌之间的庵堂里(据考,当时的庵堂寺庙有三栋大木房子,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绕过庵堂。现仅存遗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由天马地区著名人士杨启树先生(人称茂子先生)创办。杨启树出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下板山本地人。当年的私塾学堂,就是板山界牌的杨姓学堂,只招收上中下板山界牌的杨姓子弟,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杨姓学堂”。学堂教师的薪酬采取“由杨氏家族统一筹集,与学生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同时积极鼓励富裕家庭捐赠。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教师的薪酬,又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种模式在当时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是非常先进的,是教育理念创新的一种体现。
学堂的创办,得到了当地杨姓村民的热烈欢迎,许多孩子踊跃报名参加学习。学堂的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包括语文、算术、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生们在这里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在板山界牌私塾学堂成立初期,杨启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校的教育中,他亲自参与教学工作,为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还邀请了当地一些有才华的文人墨客来学校任教,使学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板山界牌私塾学堂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一所知名学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杨姓学生前来就读,许多学生毕业后为当地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板山界牌私塾学堂的发展过程中,另一位天马地区的著名人士杨福昭先生不得不提。他打破了板山界牌私塾学堂封闭型的招生与管理模式,为推动板山界牌私塾学堂更加开放、教有所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福昭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人称星一先生,下板山人,自幼聪颖过人,上进好学。清光绪三十年(1904)7月,杨福昭应试癸卯科考试,幸列廪生。第二年,也就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9月,清廷便宣布废除科举,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退出了历史舞台。杨福昭毅然投入到板山界牌私塾学堂的教学工作中,以满腔热血与广博的知识报效家乡。之前,板山界牌私塾学堂只招收板山界牌的杨姓孩子,以及少量附近寨子杨氏家族亲戚的孩子,基本上属于封闭型的招生模式。杨福昭导学堂不久,板山界牌私塾学堂便开门办学,广泛接纳附近寨子的各家族、各姓氏追求上进的孩子们,在天马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民国三年(1914),在岑巩县知事李安鼎大力倡导新学制的背景之下,学堂招收了苗落、张家冲、老屯、黄土塘、蔡家沟、小阳山、炮木山等地的学生。
这所学校并非传统的学堂,而是一个还教授医药、木工、堪舆等融合技能的学堂。学校的孩子们年纪虽小,但都认真学习如何诊断病情、制作家具、勘测风水,学习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鲁班的《鲁班书》以及青乌子的《青乌经》等。板山界牌私塾学堂开设的木工课程,可谓是该学堂的一大特色,而且非常实用。老师向学生们传授木工的基本知识,包括木材的种类、加工工具、加工方法等,具体教授学生们如何加工扁担、锄把、米斗、火斗、打谷斗、板凳、椅子、桌子等简单的木制品。学生们不仅听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更要亲自动手操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还能学到许多生活常识和为人处事的道理,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杨启树和杨福昭两位先生的办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永远被当地人所铭记和传颂。
板山国民学校
民国三十三年(1944)春天,遵照国民政府要求,改板山界牌私塾学堂为板山国民学校。当时,由杨世维先生担任校长。杨世维是天马代眼冲人,是一个充满热情和干劲的教育工作者,他积极倡导男女平等的教育理念,为女性提供受教育机会。任教老师邱尔章,玉屏县人,仅教了一年就调走了;后来由杨世维的妻子罗忠凤替任教书。在杨世维的努力下,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开设了小学1—4年级,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张家冲、苗落、上下板山、上下小阳山、黄土塘、蔡家沟、炮木山等地就有100多名学生进入学校就读。
民国三十五年(1946)秋天,杨世维调离板山国民学校,由当时凯本平牙国民学校教师景英先生接任校长。景英是天马苗落人,出生于民国十二年(1923)六月,于岑巩县简师学校毕业后,在大有牙溪沟学校任教半年,后在凯本平牙国民学校任教半年。景英在下板山庵堂里任职一年后,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秋季,遵岑巩县政府指示,开始着手在土家族村寨下板山选址,修建新的板山国民学校。板山国民学校房屋设计为一层砖木结构,共六间教室,一间办公室,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夏天竣工,当年9月开始招生,属保级国民学校,简称保校,具体由保长督学。板山国民学校遵照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月颁发的《小学课程标准》,开设国语、算术、常识、图画、劳动、音乐、体育、团体训练等8科课程。
当时,新建学校的工程交由天马地区闻名的大包工头杨正昌具体实施。杨正昌在天马区域内,修建了天马完小、雷公田学校、寇溪屯学校、马脑山学校等许多砖木混合式房子,名声非常大。在学校修建期间,杨正昌和他手下的泥水匠工人刘某、马某(他们三人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向板山国民学校高年级学生,特别是多次向校长景英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期间,国民党地方当局多次派人到校调查三人,景英每次都明确表示,三人都是贫穷农民,出色的建筑师傅。经景英多方周旋,国民党地方当局终于打消了对三人身份的怀疑。
在景英的努力下,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前来就读,也吸引了更多的优秀教师前来任教,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渐增强。民国三十八年(1949)初春,景英调任当时的铜仁县大坪乡任大坪乡小学校长。2010年腊月,景英离世。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时期,景英的书法独具一格,其书法作品在铜(仁)江(口)等地很受人喜爱。
板山小学
岑巩解放后,1949年11月9日,板山国民学校改名为板山小学,属天马乡。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了主人,伴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子女学习文化的迫切需求,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当地党委、政府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办学,并迅速废除了旧教育制度,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新教育制度,板山小学由此办成了六年制完全小学。招生范围扩大到苗落、黄土塘、小阳山、岩湾4个大队。1968年,在板山小学一侧修建教学木楼一栋,附设初中班,在1970年4月撤去初中班(学生进入天马中学),停止招收初中学生。1975年9月,板山小学再次附设初中班,招收初中学生。
从1949年11月到1977年,板山小学历经了28年阳光风雨,许多老师为板山小学的成长、发展付出了无数的艰苦努力,做出了许多积极贡献,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板山小学的老师们大多来自于山区的优秀人才。板山小学第一任校长杨洪武(当时称负责人),也是天马下板山人。这些老师不仅传授知识给孩子们,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孩子们。许多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从此走出了大山。
苗落小学
1977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方便苗落大队学生入学,该大队全体社员要求搬迁学校。经苗落大队党支部请求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板山小学由板山搬迁到苗落,改板山小学为苗落小学。苗落小学的教学楼共两栋木房,一栋建材是从原板山小学拆除后重立的,另一栋是新修建的。当时,无论是搬迁的还是新修的,教学楼全部由苗落大队的社员投工建设。1975年9月,在原板山小学附设的初中班,搬入苗落小学继续开办。
新建的这栋教学楼,由上级政府拨款资助,苗落大队的全体社员投工投劳,自烧砖瓦,占地面积324平方米,是一楼一底砖木结构的教学楼。
修建教学楼的技术也是社员们自己摸索出来的,他们从零开始,一点点地学习砖木结构的建筑技术,从选材到施工,从结构到装饰,都亲自动手。如今,这栋教学楼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社员们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它也记录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当地重视教育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1982年秋季之后,学校不再开设初中班。2022年7月,因生源等多种原因,苗落小学停办,仅保留幼儿园三个班。
苗落小学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乡村小学,它从私塾到小学的百年变迁中,培育了无数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到了祖国的四方。从最初的板山界牌私塾学堂到六年制完全小学,苗落小学的历史充满了曲折和变革,它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的历史,更是当地文化和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百年土家学堂——岑巩县天马镇苗落小学旧址 杨宗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