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州战鼓的根脉与传承
□文/杨宗和 图/杨 云
思州,荆楚夜郎文化汇集地,是贵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清康熙《思州府志》载:“思州最古,其人类历史可上溯到尧、舜、夏、商时期,古为荆梁西南裔,秦为黔中郡地,唐置峨山夜郎县,后历置郡、府、州、县。”古思州是“五溪蛮”(即仡佬、苗、侗、土家等民族先民)的原始聚居地,文明早孕,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
思州文化的代表之一——思州战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以其积极向上的内容、自娱自乐的形式,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思州战鼓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大约成型于牂牁国衰裂,南越、夜郎兴起的时期。因地处西南要冲,思州在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由于锣鼓有极大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较远,所以很早就被作为夜郎国军队对外征战助威或练兵之用。在古代战斗中,鼓是兵家用来激发士气的号角,古人曹刿有“一鼓作气”的精辟论断,思州一带也有古战场上的鼓声擂得地动山摇,对战斗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传说。因此,思州人对“鼓”有了无比的热爱和崇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干脆把“鼓”称为“思州战鼓”了。
古时候,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鼓的数量不多,随着社会发展及畜牧业的兴起,充足的皮革供应使革鼓与鼓舞相应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擂鼓从战事需要演变成各种鼓舞,战士或百姓以鼓为道具及主要乐器,在锣、镲、钹等打击乐器配合下进行有节奏的动作展示。战鼓文化经历了世代传承,到了明清时期,涌现出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集成性的碰撞融汇高潮,使思州的鼓乐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基本定型并传承至今。思州地区的鼓舞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色彩,在反映少数民族雄壮豪迈的气魄中,又带有原始文化遗存的古拙民风。
思州战鼓在古代作为打仗号令,到了近现代主要以民俗活动作为载体,民俗活动为思州战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也成为民间音乐生存的基础。从功能上看,各种鼓舞主要是用于祈年、耕作、祭祀迎神、驱邪祈福以及丧葬仪式中。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思州战鼓不可或缺,概括起来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场景:一是思州傩技傩戏,二是思州龙灯,三是思州花灯,四是思州舞狮,五是丧葬祭祀活动。思州的民众崇尚打鼓,每年春节从初一到十五都要举行斗鼓比赛。在战乱灾荒的年代,人们祈求五谷丰登,岁岁平安;在长治久安时,人们祈祷家和万事兴。百姓通过竞技表演的娱乐活动来使劳顿了一年的身心得以修整。
民族文化能够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依赖特定的文化符号而存在。岑巩人民历来对特定的共同文化符号——思州战鼓有着极其普遍的无法替代的情感依赖,日常生产生活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以不同形式塑造着自身的文化身份、创造共同的文化价值。在如今的岑巩县,无论大寨还是小村,都购买有锣鼓。战鼓是大多数村民的一生所爱,无论什么事情,无论哪个寨子,无论哪个姓氏,无论哪个民族都离不开锣鼓。思州战鼓在岑巩县的传承,基于每一个岑巩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威武的战鼓也展现出积极乐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自信自强的文化品格,赋予了新时代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有力推进和“思州战鼓文化艺术活动周”等活动的开展,思州战鼓迎来了又一次伟大的复兴。在州、县两级党委、政府的直接关怀下,岑巩县加强了对思州文化研究会的组织领导,成立了思州战鼓协会,有序开展了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不仅在有条件的村寨组建了战鼓队,各乡镇、街道、社区也在相继组建战鼓队,思州战鼓协会还组织了较大规模的战鼓技艺培训。同时完善了战鼓表演内容,遵从历史传承积淀,总结了思州战鼓模仿动物形态、声音和动作的鼓点,整理创作了近百种鼓锣曲牌,如《百鸟朝凤》《鸡啄米》《马蜂过坳》《龙王闹海》《犀牛洗澡》《老虎下山》《青蛙跳水》《山羊翻坳》《岩鹰展翅》《喜鹊做窝》《八八洗澡》《野猪滚凼》《鲤鱼板子》《猴子爬树》《急急钹》等,丰富了思州战鼓的内容形式和文化内涵……
如今思州战鼓已经被列为县级“非遗”项目,正在申报州级“非遗”项目,有望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有自发组织的小型战鼓队上百支,30人以上的大中型鼓队有夜郎战鼓队、土司战鼓队、马家寨鳌山战鼓队、思州府古城战鼓队、小顶山战鼓队等32支,参与者多达上万人。目前,思州文化研究会和思州战鼓协会正在谋划组织全国性大型战鼓赛事,期盼以赛助旅,激活岑巩全域旅游新业态,扩大思州战鼓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岑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岑巩县举办思州战鼓文化艺术活动周,群众和民间艺人组成展演队伍巡演。
岑巩县大有镇木召村村民在进行庆丰收、迎国庆战鼓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