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历史文化民俗——斗草
□卜庆萍
在古代,斗草之风可谓风靡民间,不少达官显贵亦游乐其中。虽不比斗茶风雅,斗草之娱却自有妙趣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斗草习俗源于周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逐渐演变为我国南方的端午风俗。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也就是说,端午节人们外出野游,顺便进行斗百草的游戏。
斗草之所以相沿成俗,并广受人们喜爱,是由于五月之初正是仲夏,多雨潮湿,毒虫出没,细菌繁殖快,易染病,百姓们习惯于在门前悬挂艾叶、菖蒲,借助它们挥发的气味,驱虫辟邪,消解病毒,后来逐渐演化成端午时节“集百草”的风俗。在采集百草的过程中,娱乐式的斗草游戏便自然发生并流行起来。史料《事物纪原》就有记载:“竞采百药,谓百草以蠲除毒气,故世有斗草之戏”。
斗草分“武斗”和“文斗”两种。“武斗”十分简单:各执一草在手,以叶柄相勾成十字状,各自用力向后拉扯,断者为负,然后换一叶草相斗;“文斗”则比花草种类和数量。比种类就是比谁采的花草种类多,或种类独一无二,是别人都没有见过的,即为胜者;比数量就是比谁采的花草数量多,一般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比法。唐代白居易在《观儿戏》一诗中,写他七八岁大的儿子“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嘻嘻”,陆游也在诗中写道:“懒随年少爱花狂,且伴群儿斗草忙”,可见斗草游戏深受人们喜爱。
在唐代,因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娱乐生活增多,斗草愈加风靡。唐代崔颢写《王家少妇》“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为了斗草连妆也顾不得化了。这个时期,斗草不仅仅是妇女儿童的最爱,文人墨客亦走进斗草之列,他们不再单单比赛草的韧性,还比谁认识的植物更多。外出春游时,随口就能说出百草名字的,即可获胜,受人尊敬。后来发展成不但要说出名字,还得要讲出名字由来、历史掌故等,斗草由此变成极具风雅的诗文盛会和游园竞赛。唐代诗人李商隐,曾赋斗草诗《代应二首》,描述了当时的斗草之事:“昨夜双沟败,今朝百草输。关西狂小吏,唯喝绕床声”。
斗草不仅在民间受到普遍欢迎,在宫廷中也非常受宠。宋代王圭的《宫词》中写道“斗草深宫玉槛前,青蒲如箭荇如钱”,生动地描绘了宫中女子对斗草的迷恋。值得一提的是五代时南汉的最后一位君主刘鋹,也非常喜欢斗草。他在皇宫后苑广种花草,每逢百花盛开,就集合宫女,于凌晨时打开后苑的门,任宫女进去采摘。规定时间到后就命所有人在金殿中集合,比拼谁采摘的花草多。输的人要罚钱,并用罚来的钱开宴会。
发展到后来,斗草的“文斗”又增加了一种新的比试方法——报花名。但可不只是简单地说出名字就行,一个人出花名,另一个来对,要求对仗工整。如《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香菱和大观园里的几个小戏子斗草,大家各自采了些花草兜着,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另一个对“我有罗汉松”;这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那一个便对“我有美人蕉”;这边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边对“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
踏青郊游采集花草锻炼身体;报花草名认识植物,了解植物习性;以花草名作对子或写诗文陶冶性情——斗草真可算是一项老少皆宜、男女都爱的娱乐活动,无论“文斗”还是“武斗”都大有裨益。如今,斗草的习俗依然流传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体现了我国历史民俗的深厚和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