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德江书法
□杜执丹
各级政协组织历来都是人才济济的地方,德江县政协也不例外——单就书画人才来说,德江县政协真是书画家扎堆的地方。1986年,12岁的我加入了德江县书协,成为县书协年龄最小的会员,现在,我又在县政协办公室工作。所以对于德江的书法,知道这么一点儿大概,那么,我就说一说我所知道的德江书法发展情况。
德江县历来重视文化艺术发展,在书画教育上有一定的历史传统,近代以来造就了一批批在当地,甚至在贵州都小有名气的书画家。据我从县书协和《德江县政协志》记载中了解的,担任过政协委员、在上个世纪就已经知名的书家有:金吉光、刘晓林、黎世宏、戴成模、张钰强、贺茂芝、安高宣、梅成义等;现在的有:周骥、罗会智、文丁、吴昌晖、何兰高、罗洪杰等。还有县计委原主任赵开愚、老一辈画家冯建修、中青年画家谯神勋、现在的青年书法家田青和王安刚等。可以说,进入县政协的书画人才占了全县书画人才的半壁河山。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孩子,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加入县书协不仅可以结识德江很多书法前辈,可以名正言顺地参观书法展览,接受书法教育,更为重要的是每逢书协举办活动,我都可以和老师们一道去餐馆吃一顿改善生活。我的启蒙业师是李胜陶、黎世宏和刘晓林。李胜陶老师的字以颜字为魂,同时又有意识把点画写得很有骨感,有绵里藏针的感觉。李老师治学很严谨,教书育人一丝不苟,他对自己写字要求很严格,但对学生从来都是微笑鼓励。当我们向他请教时,他总爱说“你进步很大,要是继续坚持下去的话,进步会更大”等等。李老师的字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呢?记得我读中学时,曾经担任过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的黎世宏老师对我说:“你们啊,要趁李老师还健在,请他写点作品刻在木板上存好。”
黎世宏老师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导师,我跟他学习书法、文史的时间最早、时间最长、交往最频繁、受惠最深。黎老师是德江早期的民俗学家、傩文化研究专家,同时也是书画家,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俱佳。我少时家贫,黎老师不仅常年在家中免费提供笔墨纸砚供我临习,而且总待以饭食;我读师专后,黎老师特地前往看望勉励;我毕业后,他力荐我到县政协办公室工作;我结婚时,又亲为我书写婚联、亲自剪贴红双喜及窗花。
我认识戴成模老先生的时候,他已经很老了。戴老先生经常是身着长衫,银须飘飘,仙风道骨。我见过他的一幅作品,脱胎于赵孟頫、董其昌,有飘逸的感觉。陈静臧老先生的小篆和小楷很见功力,他写的小篆,就是我理解的铁线篆,线条像钢条一般大小一致,结构平稳均衡,每一笔画都藏头护尾,点画圆润。他的落款小楷如算珠般大小,说不上是颜体还是柳字、欧字,算是用写篆书的笔意把汉字写得很干净、很工整、很圆称。刘晓林老师主要是临写隶书,由于他很早就从政了,对我的影响主要停留在精神层面。
再来说说安高宣老师。他当过县政协主席,而他的另一个成就是出色的书法。安老师青年时代即师从著名书法家张星槎先生,打下非常深厚的功底。他退休后仍临池不辍,书法愈见老辣。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张星槎先生的影子,我学习领会他的书法特点是中宫收紧,四面开张,点画丰腴,刚劲有力,有大将运斤的风范。我每次见到他的作品,都要注目良久,心追手摹,叹为观止。当过县政协秘书长的张钰强老师的字壮硕而略带魏碑风味,他写对联,用纸总是宽裕,字也写得大气,悬挂起来非常有美感。说到德江县书法的发展,有一个人无法绕过,那就是金吉光老师。我从加入县书协起,就知道县书协主席是金吉光。他的父亲金幼琦先生是民国时期德江著名的书法家,民国《德江县志》中的德江地图就是金老先生绘制的。金吉光老师也当过县政协秘书长,他对书法活动很热心,推动形成了铜仁地区西五县书法联展机制,五个县轮流每年组织一次巡回展览。后来翻看《德江县政协志》,才知道赵开愚老师还兼任过县政协某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他的书法和文才在他们那一代人中很有名气。因为代际关系,我对他了解不多,见过他的字,很有赵孟頫余味。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和县政协有关联的老一辈书法家的大致情况。
江山代有人才出。我的理解,就全国而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以后陆陆续续成立各地分会,这是书法家以社团形式整体出现的标志。整个八九十年代,德江县书法尚处于启蒙阶段,虽然老一辈书法家功力深厚,但人才总量不大。30年后,当我调入县政协办工作时才知道,现在全县的书法人才总量和影响力已然今非昔比了。成为县政协委员的书法家们更是引导了全县书风,引领了书法潮流,特别是王安刚、田青委员,不仅仅在全国、全省各级赛事展览中多次入展获奖,还担任省、市书法家协会委员,通过举办培训班,致力于书法人才的培养,为书法界源源不断输送大批人才,为德江的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德江县政协原主席安高宣书法作品
德江县政协委员王安刚书法作品
德江县政协委员田青书法作品
(作者单位:德江县政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