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水》:绘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素描画
□董全云
《宝水》
乔 叶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如何用文学形式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开拓文艺新境界,开创文学新局面,是新时代文学需要解答的一个重要课题。作家乔叶的长篇小说新作《宝水》在某种意义上,作出了一种回答。
《宝水》所选取的大的时代背景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小说紧贴当下变革中的乡村生活,展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大主题,却并未流于图解政策的概念化,而是以“平淡而近自然”的纪录片方式展开宝水村的日常“情节”,从千头万绪的极小事入笔,呈现出冒着烟火气、带着泥土味、散着花草香的光阴静水潜流,从无数“扯云话”的家长里短中,让读者看到了宝水村“常”中有“变”,而引发“变”的契机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在时间流淌中悄然发生的变化是小说隐在叙事动力。小说中,杨镇长和大英是基层干部,也是新农村变化的领军代表人物。作为乡村女干部,大英从语言到行动都透着一股子泼辣劲儿,风风火火,为人刚直,然而在人前的体面要强背后,大英又有其传统、保守、软弱的一面。杨镇长出场时,小说白描他的样貌:“年龄大的低壮,黑红的脸膛上有两个大梨涡,盛满了笑,很是有点儿萌。”寥寥数笔将一个没有官架子容易令人亲近的村干部形象托到读者眼前。他兢兢业业,能干事,肯吃苦,接受过高等教育,因为出身农村,也一直在乡镇工作,所以比较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真实心理,在管理上他智慧灵活,在上传下达时比较懂得变通。一瓶“怀川醉”,是乡建专家孟胡子出入各家的通行证。他工作有思路更有方法,小说多次写到他对村民进行“业务指导”,而村民之所以愿意听他的,除了他有来自官方赋予他的权力,更因他有“随高就低”的意识和能力,能使村民信服。这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扎根乡村干实事、具有时代精神特质的“专家”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也看到当前乡村干部的变化。
《宝水》里的人物都来自于生活中,都有原型,不是一对一的原型,而是将很多原型人物集合到一个人身上。作者把生活中非常复杂生动的原型都写到小说中,并且做深度的整合处理。比如小说中很多人的姓名都是承载含义的,“我”叫青萍,姓地,这是文学化的处理;老原这个原,是原乡和原心;孟胡子全名孟载,孟即是梦。大英要姓刘,她是留驻乡村的坚决派。乔叶和不少乡镇干部聊过,他们现在都在调整,由管理型思维向服务型思维转换,比如怎样和村干部打交道,和乡贤处关系;怎么进行乡村形象打造,应对舆论等等,这都是新的工作焦点和难点。他们把与时俱进都落实在每一件细小的事情中,既要打通跟外面的渠道,也要有他们自己的节奏……
“家乡有情”,这是作者乔叶在《宝水》的扉页上签名。《宝水》,对于作者具有特殊的意义,小说的故事和人物素材仿佛就发生在她的故乡。书中的宝水村是乔叶虚构的,又是真实的。原型村子叫一斗水村,是一个离她故乡很近的太行山里的小山村。作者住在村民家里,吃他们的农家饭,听他们说着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鸡零狗碎,各种声息杂糅氤氲在空气里,并被她带入了书中,“卓”“承许”“不瓤”“撮谷堆”“乖不楚楚”“光不捻捻”“稳不踏踏”“机不灵灵”这些极富地域特色的方言的使用,让小说里的人物一下丰满鲜活起来,也拉近了乡村与读者们的距离。
“在更高的天空,有鸟在飞。在更深的山谷,有风吹过。而在更深的地下,有水正流。”《宝水》全篇贯穿这种乡情意识,以诗意的表达呈现一场回归乡土的旅程,记录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宝水”就这样成了作者笔下中国众多乡村的一个代表,它的神经末梢链接着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链接着当下中国的典型乡村样态,也链接着无数人心里的乡情。但作者意犹未尽,乡村振兴还在不断进行中,宝水是宝水,更是现在诸多乡村振兴中的一个寻常乡村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