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府衙楹联的民本情怀
□文/图 王先启
古代衙署有书写楹联的传统,表达铭志铭誓、自警自律、互勉互励之意,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古代政治、官吏作风和世态民情,对于官员来说,则具有强烈的言志警戒、介廉自律作用。清代,贵州省安龙县在180多年的时间里,都是府署所在地(最先设南笼府,后改名兴义府),历任知府达70多位,不少知府就曾亲自撰写府衙楹联,内容虽然各有不同,但其中透露出的民本情怀,却给森严的府衙点缀出了几许温情的色彩。
清雍正五年(1727),黔西南地区设南笼府,府治在今安龙县城。《南笼府志》载:“(府衙)大堂取《尚书》义,颜曰‘顾畏’,楹联曰:‘苗民皆赤子;岩穴有青天。’”该楹联为设府以后有史料记载的第一幅府衙楹联。又《贵州通志》载:“府署在府城(今安龙县城)北门内,……因为府署,知府黄世文修之。”可以推之,楹联为黄世文所撰。
黄世文,字象纬,晋江人,出生年月不详。他是荫生,清雍正五年(1727)经过考试合格后被选派到南笼府任知府。此时正值南笼厅升格为南笼府之初,府亲辖境81寨,划普安州、普安县、安南县、永丰州等地归府辖。可谓百事待兴,千头万绪。
楹联中,“苗民”泛指南笼府辖下的所有民众。因南笼府地属古代南蛮地区范围,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苗民”,就是对当地少数民族的统一称谓。“赤子”在这里是纯朴善良的意思,在古代,大多数人眼中,“苗民”是跟“野蛮”划等号的,而黄世文到安龙后,看到的却是“士安弦诵,农乐耕锄。地辟民聚,化行俗移”(摘自《兴义府志》)的景象,从此爱上了这方土地,写下了许多具有民众生活场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诗作,“赤子”便是他对民众的赞誉。“岩穴”本意指山洞,安龙地处偏僻,属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地区,远古时代,原始部落借助这一优势,多以洞穴为居,所以,这里的“岩穴”既指边远之地的南笼府,也具体指南笼府署。“有青天”是一种愿景,不但是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公正廉洁的官吏,也希望后任的知府一如既往。
黄世文任上将近五年,克尽职守,特别是兴义学、修府署、建试院,得到官吏和民众的称赞,印证了他所撰写的楹联,也为后来的知府作出了示范。
“五声虽听,岂能案尽得情,但早决几综,省却眼前拖累;三尺即严,未必民皆无讼,且从宽一步,免教事后蓄疑。”这是自嘉庆二年(1797)南笼府改名“兴义府”以后,府衙大堂的第一幅楹联。“五声听讼”是《尚书·吕刑》记载的一种我国古代的审讯方式。《尚书·吕刑》曰:“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辞”,又名“五听”“五声”。《周礼·秋官·小司寇》曰:“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古代由于技术落后,证据收集较难,“五声听讼”成为断案的主要方式。楹联指出,“五声听讼”制度不是万能的,不是每一个案件都尽得事实真象,但也要及早处理案件,免得案积如山,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下联承接上联,意思是说,即使律法再严厉,也会有讼案,执法者只要持有仁者之心,宽大为怀,就会省却许多的后患。整幅楹联虽然讲的是诉讼,但都是从民众的角度出发,既体现了勤政,又彰显了仁政。
嘉庆九年(1804),上海金山人周蔼联来到兴义府为官,因精明能干,颇得朝廷赏识,于嘉庆十二年(1807)就地升任兴义府知府。他关注民生,出资修兴义府学宫和城墙,体察民情,经常说:“五听备至,尚有不得民情者,况卤莽以虑之乎?”注重道德教化,化莠为良,以“勤政慎刑”著称。上面的楹联,就是他升任知府后为时刻警醒自己而作。
每逢新春佳节,乡民们都会相约来府衙贺岁,周蔼联总是会招呼他们一起坐在府衙大堂,拿来酒食招待。宾主之间推杯换盏,相互敬酒。高兴处,周蔼联还会唱起安龙本地山歌,乡民们更放下了仅有的拘谨,与知府用歌声互答,其乐融融。
周蔼联于嘉庆十四年(1809)离任兴义府知府,又于嘉庆十六年(1811)复任兴义府知府,直到嘉庆十八年(1913)方离开安龙,赴任左江。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兴义府又迎来了新一任知府。他就是为世人所熟知的“知府添灯油”故事主人公——张锳。张锳到任后,着手对年久失修的府署进行修缮,并亲自在花厅(知府休闲之地)门上撰写一联:“四境风恬,官好不如民寡讼;一庭日永,公馀惟课子温书。”
上联“四境风恬”看似描写花厅的景色,实则指兴义府地方的安定、民风的纯朴。重点在“官好不如民寡讼”,意思是你当官当得再好,也比不上民众安居乐业,少于诉讼。
“无讼”传载了古代统治阶层建立没有纠纷、争诉的和谐社会政治理想。当然,不是主张杜绝纷争以及解决纷争的诉讼,而是尽量减少诉讼,这是古代官员的一个从政目标。张锳在联中给了一个为官的评价标准,实际上是说,你当官当得好不好,要看民众是否安居乐业。张锳任上,巡视府属各地,访察吏治民情,着手整饬吏治,修治道路,奖励农商,促进了地方安定和发展。
下联是张锳讲自己的业余生活,没有其他的爱好,就是“课子温书”,望子成材。张锳到兴义府任职,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只是一个地方官,但也心存匡时救世的家国情怀。他兴文重教不遗余力,倾全府及所辖各州县之力,发动官绅、民众捐资建学宫、修府试院。力图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更自己出资,十三年坚持不懈,每晚为学子添加灯油,被传为佳话。他的举措,民众称“旷古未有”,让兴义府人才辈出,其子张之洞更是成为晚清一代重臣。为了怀念这位知府,后人在府城修建了“张公遗爱祠”,在碑文上记录他的事迹。
比起以上几位知府,余云焕所处的年代,阶级矛盾更加突出,社会更加动荡。他留下了4幅府衙楹联,是兴义府撰写府衙楹联最多的知府,其中一幅这样写道:“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异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汉代郡守的俸禄二千石,后世以二千石代指州、府、郡的主官。
楹联的意思是说,不拿百姓半文钱是起码的为官之德,并非什么特殊的事迹;重要的是要问一问享受着国家的俸禄作出了什么政绩?指出了做好官的标准:好官不光要廉洁奉公,还要能为百姓办实事。
余云焕于光绪七年至九年(1881-1883)在安龙任兴义府知府,初到安龙时,见战乱后的府城格外的萧条,有感而发,亲自书写楹联:“红羊劫后,黄鸟集馀,到今日欲起疮痍,奈伤元气;抚字心劳,催科政拙,愿我民早完国课,共体时艰。”深入刻画出了当时兴义府的现状,有无奈、有辛酸,也有期许。希望通过努力,恢复兴义府的繁荣,为国家分忧,让百姓安居乐业。在同情百姓的同时,也在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有着浓厚的皇权色彩,这是其思想的狭隘之处。
三年时间,余云焕捐资修复咸丰、同治年间被战乱毁坏的名胜古迹和一些公共建筑,重修养济院等慈善机构,在城内街道设置“太平缸”用以防火,诸多善政,深得地方人士赞许。特别是智救府城弱女张秀姑,成就一段美满姻缘的故事,至今仍为安龙人所津津乐道。
《尚书·五子之歌》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封建士大夫,乃至皇帝熟读四书五经,他们的政治观念中是不会缺乏民本思想的,当然做得到做不到则是一回事,因此,府署楹联中,不少反映出了民本思想。兴义府于1913年撤销,府署没有留下遗址,府衙楹联都是靠史料记载,难免不全,但从楹联推及其人,整个兴义府时期,还是出了不少贤能知府。尽管他们都在维护皇权的统治,但也能够真正带着为民的情怀,这一点实属不易。
兴义府知府张锳教子图
(作者系安龙县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