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4期 本期3395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9-19

卢纶:才子翘楚 社交达人


□程应峰


唐朝诗人卢纶卢允言虽然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但科考不得意,一直没有通过考试取得功名。好在,他是个社交达人,在广泛的交游中,他结识了许多有头有脸的人,如元载、王缙、常衮、李勉、齐映、陆贽、贾耽、裴均、令狐楚、浑瑊、马燧、韦皋等权贵大僚,都是大权在握的人物。还有皇浦温、鲍防、黎干、卢甚、张建封、韦渠牟、裴延龄、王延昌、徐浩、薛邕、赵涓、李纾、包佶、吉中孚、肖昕等各级朝臣、官员和名门子弟。与著名诗人的交往更是难计其数。

也许,屡试不第是他的宿命。他虽有才,但他的才华只适宜于交游,却不适应科举应试。正是因为沉溺于交游,他屡战屡败,始终榜上无名;也正是因为交游,他虽然无缘上榜,却得到了宰相元载的看重,元载以其诗向皇上举荐,授阌乡尉;随后又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元载、王缙获罪之后,他自然而然遭到了牵连,一度被拘禁。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过就是如此。卢纶终究还是得益于结交,在德宗即位后不久,在与之交往过的人的帮助下,他被诏任为昭应县令。朱泚之乱发生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召卢纶为元帅府判官。后因为德宗赏识,卢纶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正当他在官场青云直上时,孱弱的生命却烟消云散。

公元739年,卢纶出生在河中蒲一个贫困家庭。少年时代的卢纶,遭逢安史之乱,加上家境不好,父亲早逝,他本人又多病,很长一段时间,他在舅舅家度过。他在《纶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诗中自称:“八岁始读书,四方遂有兵……禀命孤且贱,少为病所婴。”“方逢粟比金,未识公与卿。十上不可待,三年竟无成。”又在《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诗中说:“孤贱易蹉跎,其如酷似何。衰荣同族少,生长外家多。别国桑榆在,沾衣血泪和。应怜失行雁,霜霰寄烟波。”

因为屡举不利,卢纶写有《落第后归终南别业》诗:“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在河中的军营生活,使其诗风粗犷雄放,尤其是军旅边塞诗,写得极有生气,为大历其他才子所难及。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为时人传诵。因年轻时避乱寓居各地,接触现实,部分诗作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村南逢病叟》。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七言歌行《腊日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描绘壮士与猛虎搏斗,写得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愈,比之摩诘、东川,可称具体。”

卢纶写过一首《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说的是军人在行军途中经常患病,住宿时又没有粮食吃。在万里归乡的途中,奔波不息,至今还未回到自己的家乡。生病之际,他头发蓬乱,在古城下哀吟,身上的刀箭伤口被寒风一吹,如刀割一般,实在令人难以忍受。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伤病退伍的军人在还乡途中的悲惨情景,诗人表达了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全诗集中描画、加倍渲染,有人物刻划,也有背景烘托,客观上是对社会的控诉,流露的是诗人对笔下人物的深切同情。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评点这首诗:“凄苦之意,殆无以过。”

还有写思家之情的,如《长安春望》:“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眼中所见,心中所思,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呈现出郁结难解之状。

卢纶不愧为十才子翘楚,他的诗情,“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延伸到了天边云外,也延伸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