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拣蘑菇
□关 鑫
早起,习惯性地推开窗子,外面白茫茫一片浓雾,一股湿冷的空气一下就钻进屋来。
已是农历七月末,这样的天气,正适合蘑菇生长。乡间有句老话: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其实山上不只有核桃和梨,还有拣不完的野蘑菇。
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常常跟母亲一起上山。母亲是老师,周边的家庭妇女上山,她跟不上,性子又高傲,总是张罗自己上山。我从小就不放心她,她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双休日,母亲准备两只筐,再带几个方便袋,装着黄瓜、西红柿之类,怕我饿,还带上饼干和面包。出门向北,走二十多米向右一拐,有个上山的毛毛道,村里人管这座山叫后山。因为离人家太近,那些能干的家庭妇女都不屑于上后山采山菜或是拣蘑菇,这里便成了我和母亲的乐园。
后山的坡陡,松树林不大,多的是蒿草和灌木。这里不长蘑菇,要绕到岗梁,一直向北,到一里之外的大营后山。那里高低起伏全是松林,林子里有拣不完的青蘑、黄蘑、黏团子、鸡腿蘑、趟子蘑……
母亲近视,阴暗的树林里她什么也看不见,每次都是我先发现蘑菇,母亲蹲下身子,或者深深猫下腰,吃力地寻找。蘑菇大都成片生长,发现一个,不远处必定还有。母亲不再起身,蹲着行走,我跑来跑去,发现大片的蘑菇,就让母亲去拣。
母子俩一直走在一起,有时说说学校的事,有时,母亲想起一首古诗,便教我背诵,我喜欢,就背一下,不喜欢,就把话岔开,母亲也不强迫我。
山上是否出蘑菇,通常就是看早晨是否放大雾。一到大雾天气,母亲就说:“开始雾蘑菇了,儿子,咱们去拣蘑菇吧。”
后来学习的知识多了,才知道放雾和出蘑菇有相关性,但并非必然。蘑菇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而放雾天气会使土地表面潮湿,水气增大,为菌丝体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但同时,蘑菇的成长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土壤、温度、营养等。因此,虽然放雾天气有利于蘑菇的生长,但并不是必然会出蘑菇。因此母亲的判断有时并不准确,有一回大雾天气,我俩到山上逛了半天,只拣了几个干巴巴的小黄蘑,不过遇见一树山里红,也摘了满满一袋算是不虚此行。还有一次,虽然也没有蘑菇,但我们拣了山梨,摘了山葡萄,扯了五味子,还遇到了我最爱吃的元枣子。一筐果子可比蘑菇重多了,往山下扛时,不知道歇了多少次。
有一次,我和母亲撞进一片小小的松林,一进去我就惊喜地叫起来——满地金黄的黏团子,蘑菇盖大都不到两公分,像一个个小圆球,是我们喜爱的蘑菇芽。我和母亲开心地坐在厚厚的松针上,不一会儿,就拣满了筐。
蘑菇像小山堆在杏条筐里,母亲费力地把筐举在头顶,母子俩拖拖拉拉下了山,邻居们见了,全都来打探蘑菇的消息,母亲热情地为她们指出那松林的方向。
一直到十一岁,离开那座村庄之前的每一年,我们母子俩都会一起上山拣蘑菇。小青蘑喜欢松树的幼林,我们钻进去,常常搞得脖子里头发里絮满松针;小黄蘑分散在林子里,星星一样耀眼,很容易找到;趟子蘑长在松林边缘的灌木或是榛柴中,有时一次就能拣半筐;鸡腿蘑金鸡独立,偶尔会见到,但母亲不能肯定有没有毒性,不敢拣,更不敢吃,因为父亲笃定说,山上有一种毒蘑菇,长得就和鸡腿菇像双胞胎似的……
回忆至此,我看着窗外的雾气越来越浓,忍不住就给母亲打电话说:“是不是又雾蘑菇了,等我回家来上山拣蘑菇呀?”
母亲还没来得及答话,父亲的声音就从电话那边传来:“老胳臂老腿的,老实呆着吧,仔细别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