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台访古
□钱国宏
高中时代我便读过“胡服骑射”的历史典故: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盛,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的国策,毅然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一跃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对这位勇于改革的古代君王,我一直心怀景仰,所以来到邯郸,第一件事就是探访赵武灵王时期的历史遗址——丛台。
丛台公园位于邯郸市中心,是邯郸市建设最早的一座大型历史文化公园。沿中华大街前行步入丛台公园,迎面是由郭沫若题字“丛台公园”的仿古式建筑大门,大门背面的“丛台公园”四个字则是由人民日报社原社长、原总编辑邵华泽题写。进入园中,只见亭台楼榭掩映在苍松翠柳中,山色湖光倒映出轻舟点点。
丛台遗址位于公园正中心,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饰美观,曾名扬列国。现在的丛台,是按清代同治年间的格局重修的,为一座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层青砖高台。
由丛台入口进,沿着用砖石和条石铺成的径道缓缓而上,在第一层的南北各有一门。南门高阶上一块石碑刻着郭沫若1961年游丛台时所写的七律:“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刻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古体大字。“滏流”,指的是发源于邯郸峰峰矿区鼓山南麓,因古代滏水改道而流经邯郸东部的一条黄金水道滏阳河;“紫气”,则来自邯郸西部的紫山。由于紫山上有多处紫黄巨岩裸露,每当阳光映照其上,紫光闪烁,霞彩千条,如祥云瑞气升腾,远在邯郸城内的丛台都可西望此奇景。1922年,著名的爱国将领胡景翼化用老子“紫气东来”典故之寓意,题下这八个字。把“东”改为“西”,不仅使“东”“西”在文法上对仗,而且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紫山紫气的祥瑞之象,使得赵都邯郸的山水之景融为一体,而这正是在武灵丛台所能领略到的古赵风采。北门高阶上的大石碑题刻的是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路经邯郸登丛台时亲笔书写的诗:“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写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
第二层台面上,东屋是纪念赵武灵王的“武灵馆”,西屋是“如意轩”,中间的小亭为“回澜亭”,周围的台墙上还镶嵌着许多历代的碑碣。
丛台顶层的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四个大字。顶台呈圆形,直径19米,距地面13.5米,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据胜亭的圆拱门门楣上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朱红大字,流传甚广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登上丛台极目远眺,西边巍巍太行山层峦起伏,西南赵国都城遗址赵王城蜿蜒的城墙隐约可见,西北便是赵国的铸箭炉、梳妆楼和插箭岭的遗址。俯视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飘香,垂柳映湖,兼之风清气朗,令人心旷神怡。环视四周,古气氤氲,一块块青砖如竹简般记述着历史的沧桑,一级级台阶似血脉般贯通着文化的传承。
下了丛台,信步游览丛台湖。湖中建有宛在亭、曲栏桥、西湖亭、望诸榭,湖边建有长廊、假山、花圃、茶亭。望诸榭为湖中心一座小巧玲珑的六角攒尖式建筑,原名“望诸君祠”,是清朝雍正年间为纪念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乐毅而建。乐毅晚年回到邯郸,效力于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并把观津(今河北武色东南)作为封地赐给他,该榭因其封号而得名。
绕过丛台,北侧是著名的“七贤祠”,由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三忠祠”和“四贤祠”改建而成,内塑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7位名人塑像,他们因为赵国作出的卓著功勋而被称为“三忠四贤”。祠内的墙壁上画有七贤事迹:赵奢“秉公执法”,廉颇、蔺相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李牧“大破匈奴”,以及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舍身救“赵氏孤儿”等。
七贤祠西面是碑林长廊,内有历代书法家碑刻数十方,藏碑300余块,其中包括我国已出土的最大唐代墓志铭,艺术价值颇高。
傲然雄踞的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更是赵武灵王这位励精图治、勇于改革的君主的史绩见证。踏上丛台,遥想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曾多次登台游赏赋诗,突然心有所感——人们与其说来这里游览,毋宁说是来这里找寻赵武灵王当年“胡服骑射”的励精图治与英勇果敢,找寻驰骋在燕赵大地上革故鼎新、强族复兴的大邦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