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386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9-01

让“非遗”名片“亮”起来


——记丹寨县政协委员韦士勇


□曾祥伍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根。”这是丹寨县政协委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韦士勇对非遗活化利用所持的观点。

韦士勇是土生土长的丹寨人,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亲历和参与了丹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申报、保护到利用的全过程。如今,他已从一个非遗文化“门外汉”,成长为独挡一面的行家里手。

丹寨虽然是一个小县,却拥有8项国家级、2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省三处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有两处在丹寨,是名副其实的“非遗之乡”,这些荣誉的取得都与以韦士勇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分不开。

2005年至2008年,丹寨县陆续申报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韦士勇独自承担了全部申报视频的编辑,并独立完成了《苗年》项目从调查到文本撰写、视频剪辑等一系列工作,经过上下级的共同努力,成功申报了苗族锦鸡舞、苗族蜡染技艺、皮纸制作技艺、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韦士勇担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后,积极组织开展对县境内苗族蜡染、祭尤节、苗族贾理、苗族芦笙词等非遗项目的专项保护工作,成功组织丹寨县申报了4项省级、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至此,丹寨县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了8项。近年来,他个人调查收集的非遗相关资料就有108万字,音频、视频合计31600分钟,这些都成为不可多得的非遗文化资料。

干一行爱一行,韦士勇的思维处处离不开“非遗”。2014年,丹寨县被万达集团确定为帮扶县后,他和同事们提出打造“非遗小镇”的建议得到了各方认同。2017年7月,小镇正式运营后,韦士勇多方奔走、积极宣传,动员了50多家非遗手工店铺入驻小镇,最终确立了“非遗小镇”的主题。为突出“非遗”特色,韦士勇除了努力促成当地歌舞类非遗项目作为常态化演艺外,还引入特色餐饮和“非遗体验”,并积极组织或配合开展了“大美非遗”、千名匠人献礼、黔东南“两赛一会”、非遗大集市等30余次非遗活动。

作为一名非遗文化工作者,韦士勇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从事非遗事业以来,韦士勇一直致力于非遗手工产品的时尚化、市场化发展。他认为,对于技艺类非遗来说,生产性保护才是最好的保护,实用性传承才是最好的传承,市场化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非遗本身虽然有相应的手工产品,但都比较传统,缺乏时尚元素,不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因此需要进行二次设计。为此,韦士勇积极策划非遗旅游路线和非遗旅游产品,帮助县内非遗手工店铺分析产品优势,找到自身的不足和短板,结合消费者兴趣和需求,研发行销对路的非遗产品。

自担任政协委员以来,韦士勇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积极履职尽责,帮助指导非遗企业深挖产品价值,开拓市场。因工作成绩突出,2021年11月,韦士勇被评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并于2022年8月31日作为贵州省“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唯一代表进京接受表彰。

“非遗资源就是最好的旅游资源,非遗场所就是最美的旅游景点,非遗传承人就是最佳的地接导游,非遗产品就是最好的旅游宣传。”这是韦士勇总结出的非遗“四最”经验,也是他追求的目标。

韦士勇表示,将进一步提升丹寨非遗企业的品位和形象,加大对“两个结合”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努力让丹寨成为“时尚非遗”的全国性标杆,让“非遗”这张名片真正能够“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