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3384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8-30

丰富多彩的“扇文化”


□墨  兰


在古代,扇子是夏日纳凉的重要工具,招风取凉、驱虫赶蚊等,由此,扇子在后世又有“障日”、“良友”和“摇风”之称。多情多才的诗人们也借扇传情,留下了许多与扇有关的诗词。   

在众多的扇子中,团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团扇,因形状多为圆形,团团如月,蕴含合欢吉祥之意,故又名“合欢扇”。“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清风任动生,娇香承意发”,圆如明月,洁净美丽,摇动清风,南北朝萧衍的这首《团扇歌》对团扇的介绍是很到位的。团扇因轻盈雅致而成为古代闺阁女子的常用之物。除了扇风驱蚊,闺阁女子更是把团扇视为儿女情长的定情信物,亦或借以述衷肠、寄愁思。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妾室桃叶曾写下几句诗:“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耽暑,相忆莫相忘。”在桃叶眼中,画有七种宝物的珍贵团扇明亮而有光彩,赠送给心爱之人驱热降温,希望对方要永远记住自己。在这首诗里,团扇就是纯洁无瑕、闪闪发光的爱情的象征,也是女子对爱情长长久久的期许。

羽毛扇当然也是扇中名品,白居易有首诗专咏白羽扇:“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羽扇一般是以孔雀、鹤、雕、鹅、雉等鸟禽类羽毛编织成扇面,再加扇柄而成。历史上使用羽扇最有名的人物莫过于诸葛亮和周瑜。诸葛亮手执白羽扇,指挥三军,气度雍容。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由此,羽扇成为潇洒倜傥,运筹帷幄的象征。辛弃疾也有:“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的诗句。羽扇纶巾在一个时代里成了意气风发的潇洒名士“标配”。在现实生活中,羽扇还可供人们作装饰、舞蹈之用。它的风势柔和,对老幼、病人、产妇非常友好,故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明永乐以后,折扇因携带方便,可出入怀袖而渐渐流行。

折扇,最紧要处就是扇骨和扇面。扇骨通常为竹质,普通竹子只能做普通扇子,上等扇子必得湘竹、玉竹等。湘竹亦称斑竹,天然有花斑,好看;玉竹竹质细腻,便于雕刻,是刻竹的上好材料。此外,还有紫竹、罗汉竹等稀见种类。至于扇面,无论写上字还是绘上画,都增添了趣味,极具风雅,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称。折扇除了日常用来引风纳凉,更是文人雅士的文化名片。

折扇的讲究首先在刻竹上。带有刻竹的折扇,曾是上流社会的必要“装备”之一,政界高官、商界大亨、伶界名角、学界文士,无不精心配备,既为自娱,也为与人交际时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民国时北京最好的刻竹者首推张志鱼,张志鱼刻竹在当时号称“琉璃厂三绝”之一,另两绝是张寿丞刻铜、朱友麟刻瓷。张志鱼工篆刻、善书法、能绘画,尤以刻竹独擅艺界,被誉为“北方刻竹第一人”,拥有一柄张志鱼刻竹折扇,足为人前夸耀。当年张志鱼所刻,多为张大千、齐白石等一时名彦在扇骨上绘得的底稿,然后奏刀而就,原画神采不但全局毕呈,而且还能以刀补笔,做出适当调整,成为一种令人叫绝的艺术品。

除了扇骨上的雕刻,扇面上的绘画更容易吸引人,许多知名书画家都曾做过扇画,当然,随着价钱越来越高,这些扇子已不再是实用品,而成为极具艺术含量的收藏品了。民国时,请名画家画一幅扇面,索价相当于一平尺,现在则远高于此。如果是一面绘画、一面书法,形成双璧之美,价值更要翻倍。近年来的拍卖会上,成扇是很重要的一类拍品,甚至还有专场。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藏扇,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为多。

还有一些扇子,虽然是扇子的模样,但天生就不是让人拿来纳凉的,它们的材质包括象牙、珐琅等,常常是陈设于室内,用于装饰。象牙宫扇、满工花纹扇,那真是工艺绝品。紫檀镶银丝宫扇、象牙丝编织图画珐琅柄宫扇,用极细的银丝、象牙丝编织而成,嵌有玉石百宝组成的花卉禽鸟,套用好几种工艺,让人屏息端详,惊为天物。还有珐琅工艺制成的折扇,取其样貌,实不可开合,安置于木架上作为摆设。这些扇子大多都收藏于博物馆里,仅供欣赏。然而,不论是何种类的扇子,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不仅反映了历代手工艺者高超的技艺,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信息,共同形成中华民族独特多彩的“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