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民族记忆 守住文化根脉
——从江县发挥大统战优势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林少丛
近年来,从江县始终高度重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发挥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作用,推动优秀民族文化创新发展。
抢救保护民族古籍,守住民族文化的根。古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江县汇聚多方力量挖掘民族古籍资源。整合县苗侗学会和县文联力量,对全县各乡镇民族文化家底进行摸底调查登记,为全县50个民族特色村寨撰写文史资料,建立民族文化精品数据库。与中山大学共同完成摄录整理瑶族文书古籍手抄本154本、图片2248张。积极争取江南大学帮扶专班的支持,举办从江侗歌学术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研讨会,并将《侗族大歌志》翻译成英文,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民族文化进校园,延续文化传承血脉。坚持民族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县民宗局、县教科局、县非遗中心通力协作,积极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各学校结合当地民族村寨的文化实际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学生学习民族文化,邀请侗族大歌、芦笙、刺绣、瑶族长鼓舞等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手把手教学陪练,让青少年学生充分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从江县第三民族中学被教育部命名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公益志愿服务助力,探索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新模式。从江县大力鼓励引导各社会组织和志愿团队探索新模式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杨光倩是从江县新联会社会服务专委会副主任、从江生态文化社社长。她创办了火塘民艺教室公益活动,覆盖了32个村寨和49所乡村学校,在中小学开设民艺公益课程,让孩子从小了解和接受民族文化。从江县新联会会员吴凤英建立了云上粮仓“种子博物馆”,开办云上粮仓周末乡土课堂,组织孩子们学习侗族儿歌、老种子保育、传统农耕等,拉近孩子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同。
激活产业力量,让民族文化焕发生机。以瑶族药浴、民族医药、苗侗刺绣为重点,培育具有民族特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民族特色产业。引进“侗生源”侗医馆,实施了摆翁村瑶浴文化体验中心等项目;打造了岜沙、占里、高华等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村寨。今年还争取省民宗委出台了《省民宗委支持从江瑶浴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措施》,把文化传承、产业振兴、民族文化旅游融合起来,让民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扩大对外交流交往,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去”,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从江县民族艺术团到广东佛山南海区开展主题为“听音湖‘享’养心圣地·湾区游客‘探’神秘从江”从江县文旅宣传推广活动,为南海观众带去“寻神秘之乡·跟我去从江”原生态民族文化展演。在“‘粤’你‘黔’行”贵州旅投粤港澳大湾区营销中心揭牌仪式活动上,从江县民族艺术团演员表演了“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从江、柳州两地在广西柳州市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我住柳江头·君住柳江尾”贵州从江摄影艺术作品展。积极推动澳门-从江缔结友好姊妹学校的互访交流,澳门广大中学、澳门大学曹光彪书院、澳门青洲中学先后3次到姊妹学校大歹小学、干团美娥小学开展交流活动,两地师生通过交流进一步增进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