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古韵张家寨
□文/图 胡启涌
初秋,古树、慈竹掩映下的凤冈县王寨镇新民村张家寨凉意习习,田野里的稻谷已开始变黄,竹架上挂满了鲜嫩的丝瓜,在山风中摇曳着喜人的蓬勃。林子深处的蝉鸣绵长牵人,一个颤音把乡村轻松带到了秋天。
几棵古柏树下是张家寨的寨门,左侧的石墙上写着“水墨古韵张家寨,百业兴旺复兴梦”的一排大字,白色的墙体上画着一幅山水隐隐的国画:大山间田畦连片,古树下山路弯弯,座座瓦房在炊烟中半隐半现,几丛芭蕉下一人一牛悠然走过。
张家寨是一个隐藏在黔北大山里的古村落,是新民村乡村旅游的一个示范点。张家寨只有73户人家,林木茂密,静若世外,至今保留有20多座青瓦木房,寨里有53株百年古树,还有一口从未干涸过的古井。村委决定在“古”字上做活旅游文章,尽量有旧留旧,修旧如旧。怎样规划古韵盎然的张家寨,哪里建坝子,哪里修亭子,哪里铺小道,全在村党组织年轻的一群人心中。劳力大家出,材料就地取,寨里一律用石板满铺,亭子里的桌凳也是就地开采的石板。堡坎、花坛、鱼池全用石块砌就,石墙不用石灰粉糊,也不用水泥勾缝,自然摆砌,随意天然。菜园一律用竹篱笆,看上去整洁清爽,清逸宁静。村民还将家里闲着的石磨、石猪槽、石碓窝献出来,摆放在路旁院边,让游人看后不禁心生几许起暖暖乡愁。
经过半年的忙碌,以前杂草丛生的泥巴路变成了曲径通幽。张家寨还在建设中,与众不同的古朴韵味就吸引来了不少游客,各家媒体也闻讯纷沓而至,让张家寨成了声名突起的网红点。村民们想不到乡村旅游的热度来得这么快,游客来后,家中的土豆、鸡蛋、时令蔬菜都被买走,也让大家始料未及。
张家寨火是火了,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如垃圾处理、停车场地、餐饮住宿等。可是完善这些设施要花大把的钱。钱在哪里?新民村党总支负责人一面跑项目,争取资金支持,一面组织寨里的议事会代表开会,发动大家自筹部分资金。议事会上大家积极性高,主动认活干领事做。有人把弃用的猪圈收拾利索,改成了农耕馆,铧口、犁耙、戽水篼、晒席等农具大家凑,馆是小了些但不失丰富;有人让出一块自留地,建起了文明实践站和直播带货间;有人让出一亩自留地,建起了文化小院,成了游人们参加篝火晚会的地方。大家还把集体用的晒谷坝铺上石板,成了文艺表演舞台。在院边砌了一道文化墙,分别写上“寨规民约”“乡贤榜”“今昔对比”“景点介绍”等内容。还有村民打算先把“农家乐”、乡村民宿建起来,解决游人的食宿难题,再逐步优化。张家寨的饮水问题是个老大难,平日寨里靠一口古井供水倒是够用,随着游人增加,餐饮业和住宿业的兴起,用水捉襟见肘。没有什么能阻止张家寨的发展劲头,大家又掏腰包去一公里外的大塘口水库引来饮用水,彻底解决了寨里的用水难题,村民的话实在:“现在可以敞开的用了。”
古井叫石塔井,是张家寨最得意的一道风景。水井已被村民们用石块围砌起来;水井后面长着两棵古树,一棵黄连树一棵柏树,枝粗叶茂,遮出了一大片阴凉,树下摆放有石桌石凳,是游人经常流连的地方。古井旁边已建起了一座木结构的书屋,取名“井然书屋”,有寓意又清雅。一楼用来存放书籍和大家阅读。二楼是观景台,游人可以俯瞰山下的成片稻田,也可以眺望远处的大山、天上的流云。
这时已是下午时分,暖暖的秋阳包裹着静谧的张家寨,一行白鹭从寨子上空掠过,朝着对面的林子飞去。不少燕子从农家的瓦檐下飞出来,道道黑影交织空中。是的,古韵盎然的张家寨就像一幅幽雅静美的长卷国画,在秋日的阳光中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