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3期 本期337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8-10

七十志气犹少年


——读《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李端棻》


□全胜坤



4760-4-2《中国近代教育奠基.jpg

《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李端棻》

赵  青  著

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教育出版社


  李端棻何许人也?他有什么事迹?为什么他被称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为何我们要重提他?诸多疑问一时涌现心上,那便让我们跟着赵青老师的笔端,一起解开疑惑,一道见证李端棻的一生。

  1833年,李端棻在贵阳出生,幼年丧父的他跟随母亲长大。鸦片战争爆发时,他正好15岁,或许正是在那个时候,他想起了孔子所说“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也正是30岁这一年,他考中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李端棻的一生,像极了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梦想重光周王朝的典章制度和无上荣耀;对于李端棻,他或许也有这样的梦,正如顾久先生在本书序《我们为何重提李端棻》中说的:“那是一个有信仰的时代……李端棻作为儒家学派,原本应是保守的,但是他却为了国家的利益在自己的传统认知中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他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以期为国家争取一个光明的未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李端棻心里揣着的是民族国家,梦里念想着的是神州大地,故而李端棻主学政则为学子争,为司寇便以民为本,做仓帅则为国家计,真当其位,真谋其政。1896年,戊戌变法前两年,李端棻向清王朝上《请推广学校折》,开学制改革之先,影响越百年。朱崇演先生在《黔故札记》中说:“李端棻当时提出的按府州县、省、京师三级建立学堂的办法,实际上是至今仍在执行的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校架构;他对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教学目的、师资、经费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待遇都做了较周密的考虑,奠定了近代教育制度的雏形。”

  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李端棻倡导创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因了历史的“后见之明”,我们看到:李端棻的人生在戊戌变法时达到高潮。但是“潮打空城寂寞回”,到了退潮的时候,李端棻迎来的却是清王朝“即行革职,发往新疆,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惩处,此时,李端棻已66岁。

  李端棻虽然贬谪新疆,但他却没有到达新疆,只因他在流放途中,身患严重的骨疾,不得不反复中断行程,一边“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边“何妨吟啸且徐行”。终于,他在“五里一徘徊”的流放中,等到了朝廷的“奉旨赐还”,时年69岁的他,默默地回到了贵阳的家里。但因为李家“勤奋、清廉、不购房、不置产”的家训,所以李端棻并非衣锦荣归,而是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但是,李端棻在这样的境况里仍然热心桑梓,兴办教育,而今黔省名校贵阳一中,便是彼时李端棻和友人一同创办的贵阳中学堂。他曾作一联挂于学堂墙上,以表心迹,书云:“我犹未免为乡人,甫邀恩命释回,莫补前愆,敢冒藐躬堪表率。师不必贤于弟子,所愿英才崛起,突超先辈,庶几垂老睹文明。”但那时贵阳封建守旧的读书人,把这一行为视为“大逆不道”,并作诗诽谤他:“康梁余党至今多,请尔常将颈子摩。死到临头终不悔,敢将孔孟比卢梭。”李端棻闻此,曾作《闻谤自责》诗回应,诗中说“维新毕竟输仍旧,用夏原来易变夷”,这正也见出李端棻拳拳服膺维新之心。

  1904年,慈禧七十大寿而大赦天下,李端棻当此得以官复原职,他回京面见光绪皇帝,并作“赐环纪恩图”,感念皇恩浩荡。之后,李端棻便返身回到贵阳,余生一直致力于地方人才的培养,开学堂、举新学,著《普通学说》,成为贵州新学的开创者。

  逝者如斯夫,年过古稀的李端棻大抵想着孔子73岁便与世长辞,也有了同样的感应。他曾在一幅扇面上题诗:“居无画美方称善,物岂求全但适宜。兆吉兆凶都不信,餐眠作止恒于斯。”孔子曾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李端棻到了这一境界,也说出“兆吉兆凶都不信”的心声,可谓极尽精微,恬漠冲融。也正是这一年,他的命终之年,他写给堂妹婿梁启超的信中说道:“我虽年逾七十,志气尚如少年,天不死我,犹将从诸君子之后,有所尽于国家矣。”

  拳拳之心,溢于言表;气贯长虹,想之不能忘怀。李端棻逝后葬于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在他的墓地旁边,有诗一首:“七十犹如此,百年将奈何……四方多猛士,定可挽天河。”李端棻一生志气恒如少年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这大概便是儒家所谓的“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吧!

  李端棻去世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自此结束。政权自是更迭变幻,他的教育思想却永远留存了下来。感念苾园先生,愿他在永乐乡里永享安乐,希望我们能继续他的教育思想,重温他的事迹,从中不断汲取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