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悟水墨
□程应峰
何为水墨画?就是采用中国画法,纯用水墨、不用色彩的一种绘画形式,也被习惯性地称为国画、中国画。
绘画有绘画的创作手法。南朝齐梁画家谢赫通过品鉴历代名家画作,总结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种基本绘画方法与原则。
郭若虚在《画图见闻志》中提到:“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在郭若虚看来,“气韵生动”,必定需要与生俱来的天赋,既不能凭借精巧细密而得到,也不能通过长期的积累获得,只能靠心灵去感悟、契合。这就是“化工”,作品工巧自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中国水墨画,墨分五色,作画时,以水、墨、毛笔和宣纸作为主要材料,通过调配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浓淡层次不同的作品。画面讲究远处抽象、近处写实,渲染色彩、营构意境,崇尚的就是“气韵生动”。
中国画的“气韵生动”,有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意味。画中之景,犹如蓝田蕴藏着美玉,玉的烟气在温暖的阳光中若隐若现,可以远远地感知,却不宜临近细微地观察。
画有法,无定法。绘画作品中,富有风韵、神采、筋骨、气势等品格的自然属上品。如徐悲鸿的《滇中野色》,就是以水墨画成,其构图、山水形象、空间处理等等,带有明显的素描式光影效果,同时又保留了传统笔法的抑扬顿挫,有别于传统的文人山水画。
中国画自然是不局限于水墨的,更多的,需要适当地辅之以色彩。如宋文治的《江南春》,描绘了春日里桃花烂漫的太湖景观。画中近处山体起伏,一片桃花环绕,错落的农田与屋舍掩映其中,墨色山体与粉色桃花形成了鲜明对比;李长白的《山茶寿带》,展示出了有条不紊的晕染技巧,以极淡墨打底,上淡墨后,以干净水笔晕出,通过一遍遍精心积累,达到“深沉静韵”的理想效果,令山茶花的鲜艳红色不仅不俗气,反而清绝之至。
绘事有法有诀,画到位了即可传神。我们常说“画龙点睛”,说的是文事,也是绘事。东晋顾恺之画人物,曾数年不肯轻易下笔点睛,他强调人物传神之关键在于画出眼神;南朝画家张僧繇绘画技术高超,传说他曾为画好的龙点上眼珠,龙即刻腾空而去。
好画各有特色,各具千秋。唐代吴道子绘画笔势圆转飘逸,运笔自如,线条流畅,笔法细密而宛若真人实景,动感传神;南北朝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所以郭若虚说,吴道子所画人物的衣带如同随风飞扬;曹仲达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即所谓“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通常在生活中,只要提及美,人们总习惯于说“美得像画一样”。圣人弟子子夏曾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在孔子眼里,雕饰起源于质素,文质相符,才能彰显天然之美。就像绘画先有白绢作底,美感才更显自然质朴一样。
大千世界中藏着万般诗意,在遇见山水的同时也遇见了另一个自己。水墨写生,并非表现自然物象这般简单,最重要的是造画中之境,这画中意境虽来自于画者眼前的景象,但营造出何般意境就与画者自身修为有着极大的关系。画家在勾线染墨间蕴发着自然灵气,在布局造景间生发出妙趣野逸。这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均孕育着画家的情思与意蕴,给人以山水感悟。
读画观水墨、赏气韵的过程,实则是一种悟的过程。悟到了,沉浸其中,身心和画作便会浑然融为一体。
宋文治 《江南春》 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