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眼镜业的“暴利标签”须多方合力
□何勇海
暑假来临,又到学生配镜的高峰期。不过近年来,动辄数千元的配镜花销让家长们把近视和牙齿正畸、打生长激素一同列入了养娃“败家三件套”。在眼镜界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20元的镜架,200元卖给你是讲人情,300元卖给你是讲交情,400元卖给你是讲行情。”虽是吐槽之语,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眼镜市场的“水有多深”。(7月18日《成都商报》)
一副眼镜动辄上千,是很多近视者的痛点,以至于大众听到眼镜店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暴利”。一位北京消费者表示,一次配镜费至少在一两千元,按照三年换一副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也让她觉得自己可能被“坑”了。
眼镜店纷纷谋求暴利,变相“逼”得一些学生、收入不高者不得不佩戴价格低廉、质量相对不好的眼镜;也可能“逼”得部分近视者为了省钱,多年不更换眼镜。早有专家科普,配戴劣质眼镜不仅会造成眼睛不适、视力疲劳,导致近视加深,严重者还可能诱发斜视弱视;多年不更换新眼镜,度数可能已无法适应眼睛的变化,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出现头痛、眼疲劳等症状。因此,眼镜行业事关公众健康,其价格控制不容放松。
那么,眼镜行业为何会成为暴利行业呢?据报道,在眼镜的销售费用中,工资、社保和房租、物业、水电费占据大头,这是很多眼镜店面临的压力。为提高购买频率,眼镜店需选址在相对繁华地段,房租自然较高。一系列成本导致眼镜店为维持运营、保证利润,在镜架和镜片上定价较高,最后的结果就是由消费者买单。
有眼镜店表示,佩戴眼镜的人,一年更换一副已是非常积极,很多人一副眼镜佩戴三四年也不换,这就导致市场需求总量低,普通眼镜门店一天可能只能配三五副眼镜,如果不卖得贵些,就无法支撑下去。
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眼镜行业之所以暴利,一方面是因行业巨头拥有很高的定价权;另一方面则是因产业链过长,各环节层层加价,销售成本自然居高不下。换言之,眼镜行业仍在价格垄断和层层代理、层层“揩油”,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据一位眼镜店老板说,如果他们走批发渠道,就能卖得便宜得多。
综上看来,要撕掉眼镜行业的“暴利”标签,一方面,消费者要选择正规的眼镜店进行配镜,并且要查看该店的资质证书和信誉度等相关信息,在选择镜片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品牌和质量等级,不要盲目追求高价或进口产品;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眼镜门店的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使眼镜价格相对规范化和透明化。此外,物价、质监、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出台规范性文件或指导性意见,积极治理市场中出现的控价问题,破除眼镜行业的价格垄断和层层代理机制,斩断行业“控价链条”。只有多方合力,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才能确保国内眼镜行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