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7期 本期3359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7-18

古人夏天如何驱蚊


□卜庆萍


炎热的夏天酷暑难耐,又有猖獗的蚊子叮咬。今人依靠先进的科学,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已应对自如。那么,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夏天又是如何驱蚊的呢?

用烟熏。夏天古人苦于被蚊虫叮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烟熏驱蚊法。古人发现,蚊子怕烟熏,又有惧怕特殊味道的习性,故多采取烟熏驱蚊法。又因艾草、蒿草烟雾不多,味道不呛人,燃烧艾草、蒿草以驱蚊便成为百姓日常。南宋诗人陆游曾赋诗,状描了古人以艾草驱蚊的生动场面。诗句曰:“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

艾草、蒿草还被古人制作成最早的驱蚊工具“火绳”。秋天到来的时候,古人将结过籽的艾草、蒿草采集回家,像编辫子一样将其编成绳状,然后挂在房梁上晾干,保持干燥不受潮,等到来年夏天蚊子猖獗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古人将这种简易火绳在屋内点燃,在夏天的晚上发挥了很好的驱蚊效果。这火绳的功能,类似于现在的蚊香。

挂蚊帐。挂蚊帐的历史较为久远,这也是延续至今的古老防蚊工具。炎炎夏天,叮人的蚊子被挡在外面,人们钻进蚊帐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追溯蚊帐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蚊帐了。南朝梁元帝《金楼子》中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翠纱之帱”中避蚊。“翠纱之帱”,明明指的就是蚊帐。《诗经》中也提到过古代蚊帐,其诗“肃肃宵征,抱衾与裯”中的“裯”,即为那时的蚊帐。唐宋以后,蚊帐得以普及,当时多有诗歌记述蚊帐之事。北宋张耒《离楚夜泊高丽馆寄杨克一甥四首》中说:“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以此观之,那时蚊帐已是居家必备之物了。夏天酷热,蚊子又多,古代百姓为度苦夏,即使没钱,也要借钱弄一张蚊帐以御蚊。三国时期谢承《后汉书》曰:“黄昌夏多蚊,贫无帱,佣债为作帱。

佩戴香囊。古人有佩戴香囊的习惯,许多香囊中的药材也有驱蚊功效。如藿香、薄荷、八角、茴香、紫苏、菖蒲等。这相当于今人的风油精涂在了身上,让人醒脑明目,还能驱赶蚊蝇。香囊也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时尚装饰品,明清时期很是流行,这使古人在驱蚊的同时,又追求了风尚。

点吸蚊灯。清代多有精巧的铜制吸蚊灯,锥形的灯身上张开一个喇叭形的“大口”,灯捻被点燃后,因冷热不均产生的气流,从喇叭口迅速吸入,蚊虫便会被这股热气流吸进灯盏内而亡。吸蚊灯,又称灭蚊灯,其实在明代已开始使用,明代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中就已提及此灯。这种吸蚊灯奇巧又科学,展示了古人挑战自然的智慧和决心。

使用灭蚊缸。古人还会采用灭蚊缸这种奇葩灭蚊法,即在家中大缸内注水养青蛙,因蚊子喜阴凉,又需要在水中产卵,所以爱往缸里飞,一飞进去就会被青蛙吃掉。

种驱蚊草。古人通常会在自家庭院前后种植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花草,即驱蚊草。这些花草散发的气味不仅能净化院中空气,而且有驱蚊之效。常见的驱蚊草有藿香、紫罗兰、凤仙花、夜来香、猪笼草、薰衣草等。古人在夏夜乘凉时,既能呼吸芬芳的花香,又可防止蚊子的侵扰。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面对自然的种种挑战和困扰,那些取材自然、想法奇妙的应对办法和措施,无不闪现着人类伟大的智慧灵光。也正基于此,今人才能高歌猛进走进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