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2期 本期335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7-14

凉粉的味道


□黄彩梅


下班回家时,路过一家大方土特产小店,门前桌台上摆放着一个脸盆大的凉粉墩子(米豆腐),白色中带点浅浅的黄色,被夕阳照得透亮,这个场景一下把我拉回到小学时期。

我读小学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家在大方县城关镇城关一小附近。那时候,最盼望下课或放学。因为学校门口有让人馋得直咽口水的凉粉墩子。凉粉的制作过程,全国都大同小异,大方也差不多,都是先用水把大米进行淘洗,并浸泡几个小时后,用石磨将其磨成米浆,再加上少量石灰粉煮熟倒入盆中,待冷却凝固后就成了凉粉墩子。小商贩用刀将它切割成小小的方块,装在小碟子里,一毛钱10块,两毛钱22块,再淋上醋、葱花和辣椒制成的蘸水。那味道,夏天入口冷凉爽滑,解暑散热;冬天入口时多放点大方皱椒做的辣椒面,香味浓而不辣,温和集热,口感不要太好哦!这时再喝上一碗撒有花生碎、芝麻、葵花仔的红糖甜冰粉,哇,真是回味无穷。只是要想敞开肚儿吃个够,还得看兜里有多少钱。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凉粉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随时都能有的一盘凉拌菜,那金黄的色泽加上辣椒面和醋,再撒上一些葱花,色泽诱人,入口嫩滑,让人欲罢不能。

课间或放学后,学校门口甭提多热闹了——不但有卖凉粉的,也有卖冰粉、葵花仔的,五分钱一杯。那杯子是木质的,杯口直径大约7厘米左右,深12厘米左右,底下还垫了一层纸,看似满满的一杯,其实只有半杯。还有卖麻糖和丝丝糖的,都是用黄豆做的。在那个买什么都用票的年代,现金是很少的,所以那时候我要吃麻糖,就拿家里的黄豆去兑,一斤黄豆兑半斤,然后和同学们偷着乐。

学校的东面是整个县城最繁华的大十字街道,5分钟左右即走到大方县政府,再往上走是明清时修建的龙水井。南面距离学校20米左右是1985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方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今文星街福音堂)。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到达毕节,先在大方县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任主席、陈希云任代主席、朱长清任副主席。北面是人民武装部,隔壁是皂角井,再往北走就是奢香博物馆。西面距离50米左右是明清时修建的桂家井,桂家井不远是核桃湾。记得上世纪80-90年代,这桂家井最热闹的时间是周末,无论天气好坏,从早到晚,都有人在那里洗衣服和排队挑水。而大年三十的晚上,要挑水的人从年饭后八点就开始去排队,据说当晚十二到两点前抢到水的,第二年就会财源滚滚……

“姐姐你要买什么?”一声问候把我拉回到店主面前,只见一个皮肤白皙、身材高挑的女生笑吟吟地看着我,我不好意思地用手一指凉粉:“来一斤。”兴冲冲地拿回家后,按小时候的方法做好,还特别放了从老家带来的皱椒面,夹一块送到嘴里。咦,怎么吃起来没有了小时候那种浓郁的香味?味道远不如以前了,是食材不对?还是做法不对?

我细想,不是凉粉的味道变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没有小时候那种强烈的、要填饱肚子的食物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