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4期 本期3355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7-11

抗战时期的黔北作家寿生


□文/图  胡启涌


整个抗战时期,不少黔北籍作家拿起手中的笔投身抗战,如卢葆华(女)、寿生、段雪笙、陈沂、肖之亮、秦川、詹健伦等。其中务川人寿生于1937年回到家乡后,继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创作。

1956年,在贵州师院(今贵州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读书的袁昌文先生,向来校讲课的老作家蹇先艾提问:“三十年代在全国有影响的贵州作家除您之外,还有那些?”蹇老立即回答:“还有,还有,比如寿生,他的小说、评论多发表在胡适主编的《独立评论》上,他是黔北务川人,寿生是他的笔名,实名叫申尚贤……”

蹇先艾所提到的寿生,就是小他3岁的务川人申尚贤。他曾在北平生活了近8年,在1931年至1938年七年之间,两次考北大不取,与沈从文一起在北大附近沙滩东老胡同6号“成了拉区的一个居民(胡适语)”。期间以笔名寿生创作短篇小说12篇,时评文章12篇及多篇歌谣作品,除小说《声载道》发表在《国闻周报》之外,其余时评文章和小说皆载于胡适主编的权威杂志《独立评论》,而且多篇小说发表时都附有胡适的点评。由于胡适的激赏和知遇,20出头的青年寿生一下子跻身为当时的知名作家。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寿生回到了黔北务川县城,把在北平文坛响当当的笔名寿生隐藏在心底,用上了实名“申尚贤”,直到1996年离开人世。

1999年,贵州省评出二十世纪贵州最佳文学作品20篇(部),寿生发表于1935年《独立评论》杂志第170号至171号上的小说《黑主宰》名列其中。人们这才从发黄的记忆中找到这位在中国现代小说、评论、歌谣等方面都有建树的贵州作家,正如何光渝先生所感慨的,“(寿生是)不该被遗忘的贵州作家。”

寿生在北平求学时,深受进步书籍的熏陶,耳濡目染国民兴衰的他,时刻关注人民疾苦,常常利用手中的笔公开发表文章抨击时事。1935年,国民政府遣何应钦同日本华北驻屯军官司令梅津美治郎秘密签订了丧失主权的《何梅协定》后,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寿生也积极参加了北大的游行和总罢课。国家主权丧失,青年寿生痛心疾首,愤然疾笔《书愤》一诗:“闻言欲剪牛塘田,梦绕杨村寐不成。多少亡国败家事,桩桩都讨好名声。”诗中寿生把家事同国事巧妙连接,以家中事来影射国民党时局。诗中所道的“牛塘”“杨村”是寿生在务川的田庄祖业所在地,因家中人深受鸦片的毒害,只能卖掉祖业。作者以此喻指《何梅协定》出卖祖国大好河山一事,怒批当局对外割地赔款,不去捍卫祖国的尊严,反认为做了一桩“泽惠华民”的好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大肆侵华,随后北平沦陷,青年寿生被迫告别生活近8年的北平和相知相交的胡适先生,决定辞京返乡回到大后方去,用手中的笔把自己在京所见所闻告之乡民,让大家共同抵御外族的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寿生在回家途中,路经长江时,只见江水滔滔,不觉心郁沉沉,即作《长江》一首:“破雾朝阳凉似月,落水长江静若思。浅啜村醪情恻恻,缅维家园意萧萧。”这首忧虑之作不仅记载了他当时的彷徨心境,还写出了以后在家中也不会停止为国之存亡而疾呼的赤子情怀。

1940年务川开办中学,寿生被聘为国文教师,他为了给学生传播新文化,宣传抗日救国新思想,突破教材的限制,大讲课本上没有的新白化文小说,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祥林嫂》等。学生们听后眼界大开,受到思想启迪。可是地方守旧的“夫子”们则讥讽寿生不遁祖规,不合圣教。寿生闻若未闻,仍然授予新学,并提倡学生不要受旧体诗的束缚,学写新诗。而“夫子”们则笑寿生不懂诗韵,不晓格律,乱倡学风,误人子弟。寿生听后作诗回斥“夫子”们:“做诗三味我晓得,咬着韵脚找平仄。若能硬拉典故者,乖乖侬的冬出色。”最后一句是地道的务川方言,这里是嘲笑的意思。同时,他还号召学生将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拿出来义卖,并将其所获全部捐献抗日。1942年11月,务川监时参议会成立,寿生被推荐为议员,他在会上为苦力的盐夫申冤,为穷人吃盐难的问题诉苦,为国民政府强迫征兵鸣不平,毫不留情地揭露时弊。务川国民党党部认为寿生思想上存在对立情绪,并加以监视。寿生对现实和处境甚为恼怒,一气之下辞掉了议员和教师职务,与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妻子熊兰英一起,在大坪村居住,不再为国民政府效力。

寿生虽身居乡间,仍然心系天下,对时局异常关注,将一腔热血寄予笔端,作诗遣怀。这期间寿生虽粗食布衣,生活俭朴,仍创作了不少充满爱国热情和乡土韵味的诗歌,其中《谢“狂飚”》一诗,足可见寿生的赤子情怀:“十年不提笔,提笔生荆棘。强忍心头火,骤增鬓上霜。”同时寿生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弄口》,剧本《史夫人》,这两部作品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表和出版,寿生一直视为珍宝藏于家中。

1944年,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连连遭到日机轰炸,不少学校陆续内迁,为避战火,当时一些有名的教授、学者也纷纷来到务川任教。寿生夫妇十分欣慰,认为山外来了这么多重量级的学者,正好是务川教育倡导新学的好机会。于是,寿生夫妇携手出山,与各位学者、教授一起在务川中学增设了高中部,培育桃李直至抗战结束。

1989年,寿生退休后,计划创作长篇小说《蝴蝶城》及历史剧《屈原》,可叹年岁已高终未成愿,仅留《屈原》数页,于1996年3月2日抱憾离世。

 

4723-3-4.jpg

寿生


(作者单位:凤冈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