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34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6-22

走进红色黔东南


□陈绍新


踏一路美景,拾一路鸟语,我走进黔东南这片红色土地。这里是红七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革命老区,像一部红色的经典,你读到的每一页,都是诗情画意。

谁说这里“天无三日晴”,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四季风调雨顺,最是宜居宜旅;谁说这里“地无三尺平”,高速公路、高铁穿山而来,村村油路,直达农家大门。农民自驾轿车、摩托出行,再也不用肩挑背驮,翻山越岭;谁说这里“人无三分银”,洋楼、新屋拔地起,轿车、摩托进农家,家用电器样样俱全。衣装整洁的男女,拿着手机与世界通话,脸上的笑意,如桃花带雨。繁华的街市,店铺一间接一间望不到头,商品与广告琳琅满目,灯光色彩变换,略一呆愣,还疑天上人间。餐馆,食客你来我往,迎宾的伙计,笑得合不拢口;小吃外卖别有风味,叫卖声时近时远。悠闲漫步的人们,脸上写满幸福,眉梢挂着笑意。风情浓郁的村巷,樱花与桃花呼应,羞怯怯的,如情窦初开少女。

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进寨前,侗家人让客人喝拦路酒是一种礼仪。一竿青竹横在路上,竿上悬挂着红蛋、鞋垫、绿枝。红蛋是红红火火的祝福;鞋垫是一路顺风的寓意;绿叶是健康长寿的象征。腌鱼、腌肉是侗家人喜爱的下酒菜,客人饮了拦路酒,主人便用筷子捻一块腌鱼,送到客人嘴唇,沾唇待客食,客人一张口去接,那腌鱼却又移开。趁客不经意,那块腌鱼又转了回来。如此三四次,主客皆大欢喜,看热闹的乡亲,更忍不住喷出笑语。

山坡上,原生态的千户苗寨如同版画。吊脚木楼,层层叠叠的具象,分明是一首唐诗。哟!谁的飞歌涉溪而去,点亮一摞摞梯田,香风拂动青禾,转眼又幻成一阙宋词。三分春色,二分泥土,一分流水,自然涵养的花鸟虫鱼,或独吟,或高歌,那美妙组构的天籁,抑扬顿挫,都是疗养世俗疲惫心灵的良药。城市与乡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红色音符伴着大妈们的舞蹈,分明是一章和谐与幸福的特写。

走进黎平会议会址,犹如走进一段历史。洛甫、恩来、稼祥、朱德……政治局委员们,正聚精会神地,听一个操着湖南口音的年轻人,阐述放弃北上湘西,转兵贵州的战略意义。毛泽东左手叉腰,右手夹着卷烟,有理有据地精辟分析,随着他的手势,震动着在座的每一个心灵。他浓厚的口音,更像一缕阳光,点亮了大家的信念。他们交头接耳,然后笑着点头,一致同意毛泽东西进贵州的主张,认为是一步好棋。哦,黎平会议,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也为遵义会议,确立他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革命开始重大转折。一群穿着灰军装,戴着红星帽,脚穿草鞋的人,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辛苦难,北上抗日。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打败日寇,推翻蒋家王朝,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咦,八舟河,那寻找红军足迹的镜头,正在红军桥上听一碧流水唱曲。是红军当年的歌谣么?那份似真还幻,端的逼人情思。人云: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桥,不问世事,它俨然是时光写就的一首长诗,见证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正是山花烂漫、姹紫嫣红的季节。带着年近古稀的一腔诚意,我又一次,来到红七军军部旧址。迈进门槛,仿佛身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镰刀斧头旗下,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正举着右拳宣誓: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服从党的安排,把一切献给党,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硝烟、枪炮声、军号嘹亮的早晨,从广西百色长途奔袭古州的红七军勇士们,正在张云逸和李明瑞的指挥下攻城,激战数小时,红军终于击溃王家烈的保安团,取得转战贵州的首战大捷。那是1934年,在县城中心,召开军民祝捷庆“五一”联欢大会。哟!一对狮子舞过来了,动作刚劲,神态多变;一队腰鼓跳过来了,“咚咚咚咚”的鼓点,敲响军民联欢的喜庆;秧歌,甩着红菱扭过来了,欢乐,点亮了古州人民解放的笑语。

不敢高声语,恐惊壁上人。轻轻的,轻轻的,我伫立在陈列大厅,瞻仰先烈的画影。一些名字那么熟悉,一些名字,却又那样的陌生。他们都是热血汉子,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新中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献出青春和生命。读着他们的名字,看着那面镰刀斧头的旗帜,想着那些英雄和勇士们,我感觉心跳在加速,血液在沸腾。战刀、马灯、蓑衣、竹笠、土炮……看着这些锈迹斑斑、老旧寻常的物件,直教人思绪万千。不由你不回想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他们含辛茹苦为谁?出生入死又为谁?

想告诉读者,为何我眼里含满泪水,因为我对他们爱得深沉。他们是世间最可爱的人,最值得我们敬仰的人。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一心跟着共产党,为人民打江山,谋幸福;他们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才换来今天的和平。

每年我都要来瞻仰的,每次也忍不住眼眶含泪。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而是来重温入党誓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人老了,但思想不能走调,保持一个共产党人的晚节,永远跟党走,始终是我做人的宗旨。

瞻仰三穗杨至诚开国上将故居,我心里也是激动不已。他是侗家的骄傲,也是黔东南的骄傲。他就读过黄埔军校,参加过南昌起义以及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并随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中,始终从事后勤保障工作。是红军和解放军后勤事业创始人,被誉为红军“后勤之父”。他对新中国作出的卓越贡献,光昭日月,在红色黔东南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哦,红色黔东南,大美黔东南,文化内涵也太丰富了。那些红色的歌谣,红军的故事,原生态的苗侗风情;那些妙曼的舞蹈,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银饰,仿蝉的侗族大歌,低吟浅唱的琵琶歌,别具一格的鼓楼、风雨桥……哪一样不是红色文化的结晶?哪一样不是民族文化的精品?回首沧桑几十年,黔东南已是旧貌换新颜。漫步革命老区,耳闻目睹,总叫人感慨不已。热闹的街市,人流匆匆,车流不息;成群的高楼大厦,这里那里,遥相呼应;园林花圃,蝶飞莺啼,更是看得你心旷神怡。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的词句,真是一语中的。也许,过去的岁月,是一篇歇后语;现在的时代,又何尝不是一首民族复兴的进行曲。



4733-4-1八舟河上红军桥.jpg

八舟河上的红军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