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全职儿女”
□张玉胜
眼下正值毕业季,网上一个新名词——“全职儿女”引发很多讨论。何为“全职儿女”?简而言之,就是在家陪父母,并从家里领工资。比如最近一位网友就分享说,裸辞在家后,父母每月给她开4000元工资,而她要做的就是每天陪买菜、做饭、逛街,每个月为家庭安排1-2次旅游,其余时间自主支配。(6月13日《半月谈》)
对“全职儿女”这种现象,网友评价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全职儿女”本质上仍是“啃老”,只不过是换了个“新马甲”,不值得提倡;也有人觉得,“全职儿女”与“啃老族”有很大区别,他们在心理上更接近“打工人”,并不是一味躺平。
从记者的调查来看,选择做“全职儿女”的年轻人,实际上各有各的理由。有的是出于职场疲倦,暂时在家“充电”、调整过渡,寻找机会随时准备再出发;有的是因为父母身体需要照顾,无奈蹲家,也是责任;当然,也有的就是单纯逃避就业,甘做“啃老族”。忽略家庭背景及个人初衷,简单地做标签化解读并不是“全职儿女”的“正确打开方式”。
事实上,就我国当下老年群体的主流养老诉求而言,“居家养老”已成为近九成老年人的首选意愿。老环境、老住房、老家具、老习惯、老街坊甚至老病号等多重“涉老情结”,成为老年人优选居家养老的首要理由。5月24日举办的首届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的主题就是“让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如果父母养老诉求恰好遇上知根知底、孝亲敬老的“全职儿女”,岂不两全其美、相得益彰。敬老、打工两不误,各取所需挣双赢,何乐不为?由此解读,在多元生态、灵活就业的社会大背景下,做“全职儿女”虽非青年就业的主流选择,但却可得益于部分家庭既有这个经济条件,也有家庭团聚的愿望,可以给年轻人“灵活就业”提供弹性空间。
作家毕淑敏曾在《孝心无价》中说过,“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不仅诠释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孝心急迫与无价,也着实道出父母为儿女营造出家庭港湾的弥足珍贵。为了给孩子以喘息、疗伤和再出发的机遇,父母可以不惜充任“全职奶爸”“全职妈妈”的角色,儿女又何曾有机会充任父母一辈子的“全职儿女”?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0.4%,创201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在这种压力下,年轻人的就业环境更值得关注。用足用好各项就业促进政策,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更多条件让年轻人更自如地挥洒青春,这才是讨论“全职儿女”之外真正要做的。
终究,每个人都要独立于世、直面人生、经历风雨、成家立业,不可能永远依附于父母的羽翼之下。有机会履职“全职儿女”就恪尽孝道,并借机充电加油,该走出避风港、驶出加油站、登上新征程时,就当毫不迟疑、昂首挺胸,以战斗姿态沐风栉雨、不辱使命,这才是新时代青年的应有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