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传承非遗技艺的“当代花木兰”
——记榕江县政协委员杨成兰
□石庆伟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古有花木兰弃织代父从军;而今,在榕江县栽麻镇丰登村,杨成兰主动放弃城市生活,返乡传承侗布织染技艺,演绎着“当代花木兰”的故事。
丰登是一个地处深山的古朴侗族村落。杨成兰的童年时光,就是在上学之余,跟着外婆和母亲学习织布、染布,心中早早埋下了对侗族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感情。
2004年,杨成兰考上贵州民族学院(现贵州民族大学)音乐专业,成为丰登村第一名大学生。在老师的关心帮助下,她克服家庭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并留校任教。毕业后不久,杨成兰便在贵阳成家立业,丈夫是一家电商公司的管理人员。
无疑,她是侗寨女孩走出大山的榜样。然而,就在村民们称赞、羡慕之时,杨成兰的抉择却有些让人出乎意料。
“2016年我回家过春节,发现亲友家里上好的侗布被堆放在屋角,不用也不管,就尝试发微信朋友圈进行推销。没想到才几天时间,全寨的土布都卖光了。”由此,杨成兰毅然决定返乡织布、染布,重拾童年的记忆,焕发侗布的生机。
走出大山不容易,返乡创业更艰难。众多村民长年外出务工,加之受到工业文明冲击,传统侗布织染手艺人日渐匮乏。
“刚开始,只有一位70多岁的手艺人答应帮我做几米布。”杨成兰回忆说,“为打消村民的顾虑,我提前支付村民工钱,不论织染效果怎样,都先照单全收。这样不久,愿意做的手艺人就越来越多了。”
手头仅有4万元启动资金,但杨成兰凭着对侗布的挚爱,注册成立榕江县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自己组织村民织布、染布,丈夫则负责在电商平台销售。
“侗布产量低,但它纯天然、无污染,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我的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杨成兰说。
2017年,杨成兰的网店销售额达76.17万元,在全县同业中排名第一;2018年,她又吸纳栽麻镇的29户113人组建榕江县倚山人传统织染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村民共同依靠传统手工艺增收。目前,已累计带动300多名妇女参与织布、染布,不管是在家里劳作,还是到“倚山人”集中织染,每人每月收入均达1500元以上。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倚山人”线上销售额超过200万元。这一年,杨成兰被评为“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并担任第十四届榕江县政协委员。
担任政协委员,杨成兰深知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与担当。近年来,她先后提交《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服饰进校园的建议》《关于吸纳乡土人才、留住人才 推动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扶持农村妇女居家就业的建议》等提案,有关部门积极采纳、落实,杨成兰自己也在身体力行。
2022年7月,杨成兰将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申报为侗族服饰国家级非遗传习中心,在寒暑假期开展非遗传习活动。5年多来,“倚山人”已累计接待1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及家长,他们学习体验织布、染布技艺,有的还订制衣服、围巾等。
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杨成兰又着手将“倚山人”扩建为非遗侗布文化产业基地,用自筹、众筹和捐赠资金700余万元,建设侗布文化应用馆、植物色彩工坊、侗布纺织馆、侗布文创馆、侗布主题民宿、侗布文化研习中心等,预计今年10月投用,带动就业人数将达1000人以上。
“我积极响应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号召,正在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扩建基地时,租用村里的12亩土地,租金一年一兑现;还合作实施‘蓝染文化’项目,建设蓝染工坊,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杨成兰介绍说。
花木兰替父从军,留下一段忠孝节义的美好故事;杨成兰返乡创业,奏响一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壮歌。
谈及今后的打算,杨成兰思绪悠远:“我最大的心愿还是那份提案能够落地,推动侗布织染技艺走进校园、步入课堂,让侗族传统手工艺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