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盈香古诗词
□魏益君
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此时,麦子成熟,插秧种稻,梅雨飘摇,榴花盛开,到处诗情画意。这个微热又繁忙的节气,更让古代文人墨客钟情,留下了许多诗词。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这是唐代元稹的《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描述了芒种时节,螳螂适应节令,繁衍生息;彤云忽高忽低,留下影子;鷃雀来来往往,发出声响。清澈的池子里,莲花静静绽放;炎热的南风中,暑雨别有情致。相逢的人们问起蚕丝和麦子的收成,这就是乡村农户间淳朴的人情。
芒种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此时要读宋代范成大的《梅雨五绝》。“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风声不多雨声多,汹汹晓衾闻浪波”“千山云深甲子雨,十日地湿东南风”,其中三首都是写此时节风云变幻、雨多不惊,当然,也有两首写的是难得的晴天:“梅雨暂收斜照明,去年无此一日晴”“雨霁云开池面光,三年鱼苗如许长”。
在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芒种又是另一番景象,清代洪亮吉有诗《伊犁记事诗》云:“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生驹步步行难稳,恐有蛇从鼻观飞。”即使到了芒种时节,伊犁还是有小雪,伊犁河边的草才刚长好。初生的小马步子都走不稳,吃草时还害怕有蛇从面前蹿过。
北宋楼璹的《耕图二十一首·拔秧》,描绘的则是南方芒种时节前拔秧的场景:“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播种的秧苗出水了,浩渺的像绿颜色的毯子一样整齐。清晨就把秧拔起来,父子争相挑担。拿一把青色的秧苗握在手里,及时趁着芒种,插到田里。南宋陆游的《时雨》,勾勒出芒种时节播种谷类、收割麦类的景象:“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也有诗人看到芒种的农忙,除了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还通过对比发人深省。“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是唐代白居易《观刈麦》,描写的是芒种时节劳动人民不畏炎热,辛勤劳作,收获麦子的情景,通过贫妇和官吏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河阴荠麦芒愈长,梅子黄时水涨江。王孙但知闲煮酒,村夫不忘禾豆忙。”芒种时节,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变化更是影响收获。王孙公子们只顾吃喝玩乐,对季节的变化无所感知;而农夫们则惦记着田里的庄稼,早出晚归地忙碌着。南北朝长卿的《芒种》,也用反差对比,道出了农人的辛劳。
“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芒种时节,欣赏着火红的石榴花,聆听着绵绵的梅雨声,捧读那些关于芒种的古诗,别有一番情趣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