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剑河(下)
□张中俞
(续接上期)
唤醒剑河民众
宣传革命道理。红军有三大利器:刀枪、喇叭和药箱——前一对敌人,后二对将士、群众、敌兵。喇叭主要宣传反抗阶级压迫、号召抗日救国、主张民族平等。据(1934年)12月5日的《红星》文载:“一、凡是能写字的战士每人练习写熟一条至十条标语;二、每人每天都写一个至五个标语;三、标语可用毛笔、炭灰、粉笔、石灰块等书写(不管字的大小);四、凡是宿营地及大休息地方的墙壁都要写满标语……”
红军在剑河县的时间长、宿营地点多,写下的标语自然不少。尽管有的标语在红军走后被反动派清除,可真理却永存于百姓心中。据《红军在黔东南》一书记载,红军写在剑河的标语有:“苗家客家团结起来,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倒压迫苗民的王家烈!”“组织自己的阶级工会!”“打倒土豪分田地!”“打倒蒋介石卖国贼!”“打倒贵州军阀王家烈!”“拥护苏维埃!”“白军弟兄,不打抗日红军,北上抗日去,打倒国民党!”“红军是抗日反帝的主力军”。如今,在革东苗寨邰姓村民家外墙上仍清晰可见一条红军标语——“工农团结起来不交警备捐!”
打土豪分浮财。土豪是土地革命的对象,为富不仁、破坏革命、盘剥乡邻是标签。打土豪是扩大红军收入和发动群众的有效手段,分浮财是红军得民心的主要途径,使浮财从窃取者手中回到创造者手中。红军规定:不乱打土豪,不乱拿群众一点东西;不私打土豪,打土豪要归公;没收军阀官僚地主豪绅的一切财产,除红军必需品外,尽量发给群众,并号召群众自己动手去没收,以提高群众的斗争决心。
红军占领剑河城后,将蒋玉鹏、丁沛生、洪余哉、李平阶等20多户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在逃跑时来不及带走的浮财全都没收,在剑河县国民政府门前的操场上召开群众大会。在现场,数百名群众分得干稻谷二万四千多斤、被子五十余床、棉布八十余匹、食盐数百斤,以及不计其数的其他日用物件。红三军团在革东打了两家土豪,没收肥猪12头、谷子百余担。把一半谷子和部分物品分给穷人,老人们都笑呵呵地说:“要不是红军来,哪能分得这许多谷子和物品。”
长征日记谈剑河
军委三局政委伍云甫的《长征日记》:“十二月二十二日……由大苗光经柳霁至柳寨宿营。十二月二十三日……由柳寨经格洞至范排。柳寨在半山腰,由柳寨至格洞是二十五里的高山。十二月二十四日……由范排沿清水江而上,经苗寨至剑河县宿营,县城甚小。十二月二十五日……由剑河县沿清水江而上,经中都、南角、老虎跳、斩江,至华东宿营。十二月二十六日……由华东经在下力至施洞口。”
《红星》报主编陆定一的《长征大事记》:“十七日……一军团……先头师向柳霁前进。十八日……一军团……先头师到柳寨。十九日……一军团经南旁到柳寨,先头师向剑河前进……九军团向剑河前进。二十日……一军团到南哨,先头师迫近剑河。二十一日……一军团占领剑河县城……九军团到剑河城。二十二日……一军团沿清水河南岸,向新城汛前进,经中斗,到上格东地域。三军团到九宜堡、南哨、朗洞地域。五军团到南家堡。军委纵队到南寨柳寨。二十三日……一军团经乌鸦铺,到偏寨……五军团到南寨柳寨。九军团在剑河休息。军委纵队进至上甲东、范排。二十四日……三军团在台拱休息……五军团到上甲东、范排。九军团沿清水河北岸前进,限二十六号前占领镇远。军委纵队到剑河城。二十五日……三军团主力进至施洞口……五军团进至大田角、九坑……军委纵队到革东。二十六日……军委纵队到施洞口。”
赵镕的《长征日记》:“12月20日,农历十一月十四……剑河。昨天下半夜下起大雨,后转成小雨,今晨5时,部队冒雨出发。我军在贵州高原上行动,本来路就不平,今天又细雨连绵,终日未停,走起路来就更吃力了。可是,部队的情绪很高,同志们都挺乐观,有人说,‘老天爷对我红军感情太深了,它怕敌人发现我们的行动目标,而终日乌云蔽空,细雨遮障!’今天行程85里,下午近6时,赶到了苗族人民聚居的剑河县城。12月21日……军团政治部通知,各单位除召开会议、清理卫生和认真检查有关对少数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外,还要注意扩兵工作。军团司令部、政治部均住在县衙内,供给部住在其左侧的一家地主院里,监护连、兵站,运输队亦都住在附近土豪家里。剑河位于清水河南岸,约有400户上下人家,县城四周皆竹林山地,可惜常被反动民团加以破坏。城内原有反动民团400多人,杂牌枪支200多,闻我红军到来,已先行逃走了……剑河正南,越过苗岭即到榕江,约距240多里;西北渡镇阳江,即是我们将去的镇远,距此尚有100多里。12月22日……松琴。今天拂晓出发,虽遇上了一个非常晴朗的天气,整天一点乌云都没有,但这苗族山区都异常寒冷。沿途路过的很多苗族村庄,分布在崎岖的山间小道两侧,小茅屋更是简陋,有的是竹子和茅草、苞谷叶搭成的小窝篷,全家老小都挤在里面。他们身上穿着破烂的衣服,将身体蜷缩成一团,拥向道旁,目送红军过境。看到这些苦难的人民,我不禁想起描述黔省的歌谣‘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
红一军团15师师长彭绍辉的《长征日记》:“十二月二十日……继续越苗岭山,经蛟洋(此地二百余户人家),老百姓对我军还不够了解,有些害怕的都跑了……后部队继续行进,又爬了一个高山,到高岭山顶上宿营。此地约有二百多户,老百姓少数在家,部队尚能找到房子住,弄到东西吃,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困难。苗族人民喜欢用酒糟蒸肉或鱼。我同肖华同志在老乡家里各找到一碗糟鱼,又找到一碗糟肉(巴掌大一块),我们吃了后,每碗放上一块白洋,写上几句宣传的话。部队吃了老乡的东西也都给留下钱。我军的这些做法给群众留下了好的印象,后来群众宣传开了,说这个军队是好人……十二月二十一日……出发后,上午经南韶过河,到达章汉铺宿营。行程约五十五里。这几天,爬到山头吃午饭,下到山底就宿营,也有时在山顶,有时在半山坡宿营,行程总是在四十里左右,也走过七十多里,部队都自己拣柴火,很注意民族政策和群众纪律。在通过南韶时,接军团来信,今日红二师已占领剑河城。十二月二十二日……今日继续攀越苗岭山,到九拱时,前卫四十五团与苗族人发生冲突,打了一下,我牺牲二人。这一带苗族人民在地主、土豪劣绅的欺骗下,一路打土炮、打枪、打石头。当我们追赶时,他们四散于山中。我通过后,他们又集中靠拢截击我后卫部队,抓我掉队人员……后卫部队须特别注意。今日行程约六十里,到鸡毛尾宿营。十二月二十三日……早由鸡毛尾出发,到革东宿营。由于调查及使用向导不注意,错往台拱方向多走了四十里,后连翻了十多个山,晚上八时才到达宿营地。这里离出发地仅十余里,却走了一整天,吃了大苦头。十二月二十四日……今日由格东到施洞口,行程约七十里。到达后,在军团受领战斗任务,令四十三团配属迫击炮一个排攻取镇远,师主力协同红二师夺取施秉。”
陈伯钧(黎平整编后由红五军团第13师师长改任军团参谋长)的《长征日记》:“十二月二十二日……由八受经小苗光(瑶光)、大苗光到南加堡,约四十里。连日虽沿河而下,但岗岭起伏,成波状,这证实贵州‘地无三尺平’之俗谚。十二月二十三日……由南加堡经柳霁、南桃、南寨到柳寨,约四十里……十二月二十四日……由柳寨到南哨,六十里。本队及后卫均于深夜才相继到达。是夜,三十九团第二营前站人员<驻地>失火。十二月二十五日……由南哨经戴口到乌溪、乌岭、大田角之线,约五十里。是夜靖匪(指地方武装靖卫团)鸣枪骚扰我军。十二月二十六日……由乌岭到台拱,约八十里。是日较疲劳,部队至次日十时才全部到齐。自南加堡出发以来,一方面因苗、瑶族对汉族固有之仇视……所以少数苗、瑶族人及靖匪在沿途枪杀我落伍人员不少。同时使我苏维埃红军对苗、瑶族之政治影响亦不十分好……十二月二十七日……由台拱县经桃内、山龙寨、南孙、马水窝到包孝,约三十五里……我们驻莲花寨。”
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分局秘书童小鹏的《长征日记》:“十二月十九日,到柳寨(六十五里)。十二月二十日,到南哨(八十里)。十二月二十一日,出发经赖思桥到剑河,这是贵州东部山区的一个县城(五十里)。十二月二十二日,出发经中斗到格东宿营(六十里)。十二月二十三日,出发到石家寨宿营,此地尽是苗族。”
林伟的《一位老红军的长征日记》:“十二月二十日……今天冒雨行进,走了八十多里,下午五时许赶抵苗家区域的剑河县城。红一、三、五军团主力已由黎平向西北前进,经过柳寨、革东、偏寨、台拱、施洞向施秉方向前进中。晚上得息(悉),中央在黎平侗族区域休息了三天,进行了会议……十二月二十一日……剑河不大,只有上千户人家,位于清水河的南岸,……这里大多是苗族人民,没有什么出产……四周都是竹林山区,食物大都是玉米、荞麦。此城原有民团武装四百多,闻红军至已先逃匿……十二月二十二日……清晨就出发,整天沿山区小路前行,这一带都是苗族区域,爬山走小路,天气寒冷。一路上战士们惊异地望着那个拥挤在道旁的苗家干人,他们穿的褴褛不堪,房屋也是凋零破旧,竹片和草蓬(篷)的。下午四时我军进抵琴松镇宿营……十二月二十三日……昨晚我七团前伸五里警戒,教导队在镇上巡察以防敌袭……于下午五时安抵金铺镇。”
红一军团1师3团党总支书记萧锋的《长征日记》:“十二月十九日……晨七时由河口镇出发,经南旁到柳寨宿营,行程六十五里……十二月二十一日……晨七时从南哨出发,渡清水江,到剑河城宿营,行程五十里。这一带路不好走,不是爬坡就是过河,行军速度很慢……十二月二十二日……晨七时从剑河出发,经东斗到上格东宿营,行程六十五里。晚,团政治处召开政工会议,简单小结从黎平出发数日来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情况,林龙发政委讲了话……十二月二十三日……晨七时从上格东出发,经乌鸦铺到偏寨宿营,行程六十五里。”
以上便是红军长征过剑河的经过。如今的剑河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群众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而当年红军长征过剑河留下的丰厚红色资源,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剂。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作者系黔东南州政协委员、黎平会议纪念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