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4期 本期3324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5-16

以石为鉴


□刘琪瑞


石头随处可见,或圆润或粗粝,或方方正正或七棱八角,不一而足。也有奇石名石,如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奇石,突显“瘦、透、漏、皱”之美。这些或平常或珍贵的石头,见证着人间百态,甚至参与其中,演绎出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给人以明鉴和警醒。

苏州文庙有块“廉石”,高约两米半,厚不过六七十厘米,不足两米宽,是一块普通的花岗石。据史料载,此石为东吴廉吏陆绩奉公忘私、两袖清风的“压舱石”,又称“郁林石”。《新唐书.陆龟蒙传》记载:“陆氏在姑苏,其门有巨石,远祖绩尝事吴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取石为重,人称其廉,号‘郁林石’,世保其居云。”三国时东吴陆绩官至郁林(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太守,在任数年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离任时,他除有简单的行装和几箱书籍外,别无他物可带。艄公见了,摇头叹道:“舟轻不胜风浪,难以入海航行啊!”陆绩与艄公商量,买了两大瓮咸菜和一担笋干压住船舱。但船还是吃水很浅,不敢开行。陆绩身上的银子所剩无几,难以再购物压舱。情急之下,他让船工搬了一块大石头用来压舱,方得以平安返归故里。这块石头运回陆绩家乡后,陆绩的廉洁美名随之传开,有人吟诗赞曰:“郁林太守史称贤,金珠不载载石还。航海归吴恐颠覆,载得巨石知其廉。”因陆绩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康熙年间苏州知府陈鹏年仰慕陆绩的清廉,将“廉石”移至苏州府学(苏州文庙)内,供时人和后世观瞻。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于公元822年起任杭州刺史达三年之久,在任期间,他疏浚城中“六井”,以供百姓饮水;修筑钱塘湖堤蓄水,可灌溉千顷良田;把自己积攒下来的俸禄留给了杭州办“民生实事”,自己则两袖清风,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白居易有个爱好,喜欢赏玩各种奇石,卸任杭州刺史时,他带走了两块天竺山的石头。后来想起此事,白居易万分后悔,遂作诗《三年为刺史二首》记之,诗云:“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对捡石带石之事耿耿于怀,甚至觉得这有损自己的清白,其慎微、自律之风范令人敬佩。

还有因玩石迷石而丢官败家之事。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爱石画石,嗜石如命,不仅如此,还“拜石”为兄。《宋史·文苑传》记载:“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其疯癫之状可想而知。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之为神石,不敢妄动,怕招来不测,而米芾却派人将其搬至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此事被传扬开来,因有失官方体面,且属玩物丧志,米芾被人弹劾而罢了官。

米芾的后裔米万钟是明末进士,历任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职。与其祖一样,米万钟也是爱石成癖,藏石寄寓“时(石)来运转”之意,因此不惜花大价钱收藏天下奇石。有一次,他到北京房山县的深山游玩,发现了一块巨石,被深深吸引,遂花费重金,雇佣几百人,在沿途山路上浇水成冰,用了44匹骡马运抵山下,前后耗时7天。米万钟将大青石运至他位于海淀的私园勺园不久,即被权宦魏忠贤弹劾革职,其家产全部被抄没。当地百姓闻听此事,认为米万钟是因为这块巨石葬送了偌大家业,因此称它作“败家石”。


4711-3-2-以石为鉴.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