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香椿
□李万军
春天,万物吐绿,各种野菜闪亮登场,把春天的餐桌装扮得富有春意。其中,最让我喜爱的是一种清香味美的“树上蔬菜”——香椿(也称“椿菜”)。
清明前后,沉睡一冬的椿芽开始冒头了。稚嫩的叶芽好似害羞一般紧紧抱在一起,像一个个紧握的小拳头。
谷雨时节,椿芽开始舒展开来。娇羞的脸庞紫红紫红的,像刚睡醒的样子,天真无邪地悄悄左右偷望,无比好奇地暗暗四下打探。
渐渐地,椿芽变宽变高,一片片叶芽像人的手掌一样竖立着直指天空。再过几天,叶片就向四周散开,像一把把倒立着的小雨伞。
这个时候的椿芽特别细嫩好吃,吸引着人们去采摘。
采摘香椿的过程十分快意。
山上的香椿有些生在岩缝里,有些长在悬崖边,采摘并不容易。我通常用树枝当作拉勾,把枝丫拉近再摘。每摘一朵香椿,心里便涌上一阵喜悦。
香椿历来都让人喜爱,据考据,其在文字里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当时香椿还不叫香椿,在《夏书》里面它叫“杶”,在《左传》之中它叫“橁”,在《山海经》中它叫“櫄”……如此多样化的名字,足见香椿深入人们生活的时间之久远。
为何人们如此钟爱香椿呢?
其一,中医认为香椿具有食疗作用。香椿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以及钾、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不仅具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的功效,而且还有醒脾、开胃的作用。
其二,椿树有着深远的文化含义。在古时,香椿树常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大椿”指的就是椿树,吃香椿可寓意健康长寿。
小时候,我们看到大人们摘来香椿后,要先放在烧开的水里烫一下,说要在开水里烫过才能吃。后来才知道那是焯水。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去除香椿里少许的亚硝酸盐物质,另一方面还能避免褐变反应。焯水时,椿叶会由红变绿,那是因为香椿中的亚硝酸盐被去除,所以变色。
香椿焯水后,既可蘸辣椒水素吃,其味非常鲜美,也可与鸡蛋、猪大肠等一起炒着吃,味道极为清香。
素吃,能全面吸收微量元素。吃前,先做好蘸水,辣椒面、豆腐乳一样都不能少。夹一筷椿芽放入蘸水里,看红红的辣椒爬上绿绿的香椿,色香味完美融合。放入嘴中品尝,脆脆的口感、清香的味道配上火爆的辣椒,令人欲罢不能。
炒吃,可产生味觉增益效应。炒鸡蛋、炒猪大肠皆可。炒鸡蛋时,香椿里的谷氨酸与鸡蛋中的核苷酸混合可产生味觉增益效应,能让人感觉难以言表的美味;炒猪大肠时,肥肠与香椿的香味“1+1>2”,令人食指大动。
据记载,历代文人对香椿也多有赞美,如元好问的“溪童相对采椿芽,指拟阳坡说种瓜”,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曾赞道:“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仅仅读一读这些话,就令人口颊生香,心神向往,可见香椿魅力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