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8期 本期328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3-02

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


□江兆云


  天山山脉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部边缘的焉耆盆地内最低洼处,有一个山间陷落湖,即我国最大的内陆吞吐淡水湖——博斯腾湖。该湖又名“巴喀赤湖”“敦薨湖”。

  博斯腾湖南北宽约25公里,东西长约55公里,湖面积约980平方公里,约占焉耆盆地总面积的1/9,湖面海拔1048米。湖的南岸为阿克别里库姆沙漠,呈链状沙带,沙山相对高度50-100米,其余为河流冲积,洪积扇及戈壁。湖的西南部有一串小湖群,计有再克斯湖、大乌斯台湖、阿拉湖等13个,主要由河水补给,相互串通,水深0.5-1米,生长着茂密的芦苇。湖的东北面也有一些小湖,但面积较小,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多已盐化。

  博斯腾湖区气候特征是干旱少雨。湖水在11月中、下旬出现岸冰,l2月全部封冻,3月中旬开始解冻,4月份全部融化。最大冰厚1米左右,1-2月间冰上可以通行马车,收割芦苇和进行破冰捕鱼作业。

  虽然湖区气候干燥少雨,但是来水不少。汇入博斯腾湖的河流计有开都河、乌拉斯台、黄水沟、清水河等,总集水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进入盆地的多年平均来水量达44.04亿立方米。河水主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占比达79.5-89.9%。其中最大的是开都河,通过山恨土海至大山口的峡谷段,进入焉耆盆地,最后由西北向东南汇入湖中。由于河流的补给成分主要是冰雪融化和地下水,而不是降雨,因此,径流年内变化比较稳定,有利于农业利用。焉耆盆地内河流两岸,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农牧业比较发达,具有“北国江南”的盛誉。盆地内原七个星人民公社的千佛洞中发现的壁画和解放后在锡科沁唐王城出土的唐朝时代的小麦、谷子、高粱、胡麻等作物,说明这里的农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

  博斯腾湖的出口河流为孔雀河,穿过铁门关峡谷,进入库尔勒地区,最后汇入罗布泊。因此,博斯腾湖是开都河和孔雀河的中继站,起着承上启下、天然调节径流的作用。每年出湖径流总量为12.6亿立方米,为孔雀河水能的开发利用及其两岸大片农田的灌溉及工业用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铁门关水电站,已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大的“夜明珠”。

  湖中各种动植物生长繁殖的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除水资源本身外,计有芦苇,鱼类、麝鼠、碱盐等。湖中的大量水草,有的含蛋白质较高,是发展养猪和养鱼的好饲料;有的是药用价值极高的植物。

  湖中鱼类品种繁多,体肥,肉鲜嫩,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计有新疆大头鱼、尖嘴鱼、青鱼、草鱼、白鲢、鳙鱼、青鲤鱼、红鲤鱼、鲫鱼,小白条、五道黑等,以鲫鱼和鲤鱼为最多。目前在湖中捕获的鲤鱼最大可达8公斤,胖头鱼近25公斤。由于饵料丰富,活动范围大,可以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放养,渔业生产大有发展前途。

  麝鼠,当地群众叫“水老鼠”,以吃芦苇为生,它的洞打在湖边通到水里,一窝大小30—40只。据说一窝麝鼠可在洞里藏一大马车芦苇过冬。虽然麝鼠与发展芦苇有矛盾,但它是一种珍贵的皮毛类动物,放养简单,每张鼠皮收购价3-5元,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资。

  湖边盛产碱、盐,可以食用,且是造纸、化纤工业中不可少的烧碱原料,其储量可供一座中型造纸厂运转。

  湖中植物以芦苇为最多,年年葱郁成林,总面积60万亩,可年产干芦苇40万吨。工业原料要求高度2.5米以上的规格苇占78.2%,最高者达10米,是我国少有的优等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编织、当地基建材料,而且符合纺织工业中制造粘胶纤维的原料标准。如果全部用于造纸,可年产20万吨优质纸,相当于用100万立方米木材造的纸。而木材要30-40年才能更新,芦苇则年年可以收割。

  湖中各种自然资源互相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湖区生态体系。湖中水位的升降以及湖水矿化度的变化,必定对这些自然资源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由于焉耆盆地工农业用水不断增加,入湖水量逐年减少,库尔勒地区工农业用水也不断增加,年年要求加大出湖水量,当前已经出现了湖水位逐年退缩和湖水矿化度不断升高的不良倾向。随着南疆铁路通车到库尔勒,积极有效的保护博斯腾湖资源已迫在眉睫。只有有效的保护和积极发展双头并进,才能让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让美丽富饶的博斯腾湖造福当代及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