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3期 本期3269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2-09

寻访“阿诗玛”


——云南石林游


□方宪生


  云南的石林,我仰慕已久了。自从看了影片《阿诗玛》以后,就产生了探望“阿诗玛”的愿望。善良、美丽、坚贞的阿诗玛,是撒尼族人民的骄傲,是美的化身。云南石林,就是“阿诗玛”的故乡!

  我终于有了一个机会,来到了春城——昆明。从这个海拔一千八百米的高原城市出发,汽车在蜿蜒的沙石公路上行驶三个小时,行程一百二十六公里,到达了路南彝族自治县石林景区。

  一下车,就被眼前的一潭碧水和耸立着的奇峰异石所吸引。那水清得发绿,绿得可爱,水中长出一支支石笋,直刺蓝天;一朵朵石莲,倒映在清粼粼的水里。一石击水,波动,天摇,云飘,峰倒,是幻境,还是水墨画?!有人急忙打开照相机,咔嚓咔嚓地拍起来。我们的导游——两位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撒尼族姑娘笑着说:这叫石林湖。你们别忙,好景在后头呢!

  我们穿过翠柏丛,登上了“狮子亭”。这儿地势高,放目远眺,可观石林全貌。石林,真是名不虚传:“万千石笋拔她起,森严刀剑指向天”。石林面积很大,有四十多万亩,现在常供游览的约有一千二百亩。

  据导游小吴介绍,石林的形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神话传说:恶神阿斯阿伯居心不良,手握长鞭,用法术把远处的群山往金沙江驱赶,妄图堵江淹没撒尼村寨。可是,赶到这里就天亮了,群山不肯走,变成了耸立着的石峰。阿斯阿伯发怒了,狠狠的一鞭,打得每座石峰都留下了痕迹。还有一种说法,是科学的解释。据地质学家的考察鉴定,这个石林是二亿七千万年到二亿五千万年前的上古生代二叠纪浅海相沉积的石灰岩变化而成的。原来这里本是一片汪洋,同现在的东海、南海一样,有繁茂的海藻、多彩的贝类、美丽的珊瑚,同时还沉积了厚层的石灰岩。经过各个时期的造山运动,地质的变化,海底上升为陆地,这些石灰岩裸露地表,因受地壳运动应力的作用,产生了裂缝。水流沿着裂缝逐渐溶解岩石,使裂缝越来越宽,逐渐形成了石芽、石沟。随着溶沟的加深加宽,形成了石林和孤峰,这就是溶蚀和淋蚀等地质作用的结果。至于那一条条横向的裂缝,则是大海侵蚀和岩石风化的产物。

  小吴浪漫又科学的介绍,让我们游兴大增。在她的指点下,我们绕着石峰攀山钻洞。眼前一处奇峰,刻着斗大的两个红字:石林。喔,原来这才是统括石林的“招牌”!

  在石林中穿梭,几番迂回曲折,呈现眼前的是一对恋人石——“喜相逢”。姑娘披着纱巾,露着笑脸贴近她的恋人;小伙子闪着发亮的双眼,向姑娘倾吐小别后的情思。他俩谈得是这么亲热,这般甜蜜,真有说不完的话儿。

  “‘阿诗玛’找到了!快来看呀!”前面的人向后面这么一喊,大家拔腿向前飞奔。“阿诗玛”果真见到了!这座石峰,形如撒尼族姑娘披着美丽的斗篷,背着背篓,微微抬头,凝视前方,是那么的大方又可爱。围着阿诗玛,结合各自所知的传说故事,大家纷纷议论:阿诗玛反抗土司抢占,远走高飞了;刚才见到的一方巨石有一裂缝,就是阿黑寻找不到阿诗玛时发急抽打的鞭痕;阿黑跑错了路,阿诗玛在这儿等他呢,变成了一柱石峰。你看,她还仰着头,目光朝远处搜索看望,寻找她的阿黑哥哩……

  白云悠悠,不知谁起了个头,大家纷纷唱起影片《阿诗玛》的插曲,歌唱着善良勤劳的阿诗玛,也歌唱着今日的自由和幸福,歌唱着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