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326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2-08

漫谈中国数字“九”


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习俗之一。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所谓“热在三伏,冷在四九”,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四九天”。数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此时寒气已尽,天气便开始暖和了。

  在中国,“九”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还具有其特殊而丰富的内涵。

  据资料记载,我国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据《黄帝内经·素问》有:“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这里九是最大阳数。

  屈原在《楚辞》中写道:“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煦之故也”“九天之际,安放安属?”李白也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疑是银河落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之说,这就是“九天”,因此又有“九重天”,是最高层之意。

  因为“九”这一最大阳数的特性,中国古代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如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之尊”,皇帝穿的是九龙袍,住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大门上的门钉也都是横九排、竖九排,一共九九八十一颗。此外,青铜器有“九鼎”,皇帝周围要设“九卿”,朝廷命宫设“九品中正”,京师置九门,据说紫禁城的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深九间……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九”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九”还是“久”字的谐音字,有着“长久”的寓意,从而更受到国人的喜爱。

  自古以来,人们追求十全十美,数目字“十”代表着“满”,但中国古代文化认为月满则亏,物极必反,盛极会衰。相对而言,“九”恰好是在上升趋势中,而且是上升到了一个极点,是有限之极,因而“九”被看作是“至尊之数”。

  这种“至尊”的地位往往掺杂神秘性和神圣性,如佛道两教都将“九”看作一个重要的修行之数。佛教有“九谛”“九禅”“九僧”等,道家有“九仙”“九真”“九圣”等。

  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是九月初九,因“九”与“阳”对应,因此被称为“重阳”。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以看出,在曹丕的时代,人们已将“九”阳的寓意与“九”长久的象征结合起来了。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也有随处可见“九”信仰的痕迹。如《水浒传》中说九天玄女搭救了宋江,给了宋江天书,嘱咐其要“替天行道”。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天罡神和七十二地煞神,《水浒传》中说洪太尉误放走了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他们转世为一百单八好汉,这都是九的倍数;《西游记》中提到的法术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还有“九九归真”“九九八十一难”的说法也都是九的倍数。可见,在中国,“九”无论在佛道思想还是在民间信仰中,都占有重要位置。


 (万里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