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溆浦山夜泊》诗题考证
□汤文瑞
阳明先生是一位大哲学家,还是一位大书法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曾将其书法与王羲之对举,称“睹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且传矣”),亦是一位大文学家。《四库全书总目》卷171《〈王文成全书〉提要》有“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之说;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选的《古文观止》,“明文”部分则只有其一人入选三篇,选两篇者也仅归有光等四人。近年阳明先生的著述出版呈方兴未艾之势,为普及阳明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王阳明弟子徐爱、钱德洪、王畿等,在阳明先生生前已陆续将阳明语录、文章纂辑出版,但皆还没有形成“全集”性规模。明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见所谓录若集各自为书,惧夫四方正学者或弗克尽读也,遂汇而寿诸梓”,名曰《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徐阶《序》)谢氏刻本在诸传本中最具权威性。《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均有收录或翻刻。其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41卷本《王阳明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54卷本《王阳明全集》(二书的编校统稿均吴光主持,后者为“新编本”)、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的38卷本《王文成公全书》(王晓昕、赵平略点校)等,均以谢刻本为底本。
谢刻本在阳明学史上,功莫大焉,然亦间有疏漏。笔者厕身《王阳明馆藏文物文献全集》(600卷)编纂事宜,重校各种阳明著作。偶见《溆浦山夜泊》诗题前后有不一致之处,试为之辨证如下。
谢刻本卷19《外集》中五律《溆浦山夜泊》,总目录如题,文中则作《淑浦山夜泊》,诗中亦作“淑浦”:
淑浦山边泊,云间见驿楼。
滩声回远树,崖影落中流。
柳放新年绿,人归隔岁舟。
客途时极目,天北暮阴愁。
于此,我第一感觉是“淑浦”当为“溆浦”之误。因我对“溆浦”一词还算熟悉——诗人屈原的《九章·涉江》有“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句,“溆浦”作为今湖南沅江流域一个古地名,至少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景麟先生的《楚辞类稿》有云:“《悲回风》之作,乃在顷襄王时屈子流浪溆浦之际。”(巴蜀书社1988年版,P375)其《剑南忆旧》又云:“当我踏入溆浦地域……仿佛时时看到屈原彷徨行吟的伟大身影。”(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P85)那么阳明先生此诗到底作什么?前述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目录与文中皆作《淑浦山夜泊》,未出校记。“以上古本”为基础的浙江古籍出版社本,目录、题皆作《淑浦山夜泊》(“淑”,诗中同),校勘记云:“本篇二‘淑’字疑为‘溆’字之讹。溆浦在今湖南境内,有溆水。”前述中华书局本《王文成公全书》的校记则云:“‘淑’,底本原目作‘溆’,疑是。”束景南《王阳明年谱长编》正德五年(1510,三十九岁)“春正月,过溆浦,夜泊溆浦山,有诗咏新春”条下,引《王阳明全集》卷19此诗,题作“《溆浦山夜泊》”,有“按”云:“诗原作‘淑浦’,乃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P549)
笔者认为,“淑浦”乃“溆浦”之误,“淑” “溆”二字,因形近致讹。从音义上考察,“淑”“溆”相去甚远;而字形上看,“淑”字与“溆”字的行书极易混淆。而我们再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言,辨此问题的关键有三:一、其时与其前有无“溆浦”与“淑浦”?二、作者与此有无关系?三、“淑浦”是否为“溆浦”之误?
关于一,覆查《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合订本、《中国地名辞源》等书,均只有“溆浦/溆浦县”而无“淑浦”。考溆浦之置县,起于唐初。《旧唐书》卷40《地理三》说:“(武德)五年,分辰溪置溆浦。”又,《(乾隆)溆浦县志》吴鸿序云:“溆浦之名,始于灵均之《九章》,而其后遂以名县,盖自古骚人邅廻失志之区也。”始于“灵均之《九章》”云云,就其时所存文献言,当是没有问题的。
关于二,阳明先生谪徙龙场驿和赴任庐陵县令均经过溆溪。兹稽之殊见功力的《王阳明年谱长编》,阳明先生从钱塘赴贵州龙场驿的路线略为:正德三年(1508)正月,启程赴龙场驿。(正月)开化→玉山→广信→南昌(泊石亭寺)→(二月)分宜→袁州→萍乡(寓宣风馆;谒濂溪祠,宿五云观)→湖南醴县(宿县西泗州寺)→长沙→湘阴栗桥→洞庭(作《吊屈原赋》)→沅江(→天心湖遇险→武阳村)→武陵(游桃源县桃源洞)→溆浦(宿罗旧驿)→辰溪(宿沅水驿)→贵州平溪卫→清平卫→平越卫七盘→(三月)龙场驿。正德四年(1509)闰九月,阳明升江西庐陵知县;十二月,自贵阳东行到镇远(今镇原古镇),乘舟顺氵无 水西北行,至平溪卫(今玉屏龙溪口)入湖南境,继续东行至沅州(今怀化市西南芷江)。氵无 水西北流,将至怀化而南折,在黔阳(今镡成,溆浦大江口的犁头咀)与沅水合流,再东行经洪江寨(今洪江古镇),向北流经安江(今黔阳)、铜湾、黄溪后,溆水突自东向西注入沅水,沿沅水北行过辰溪:贵阳东龙里卫→镇远府→(除夕)入湖南境→〔正德五年(1510)春正月〕溆浦(作《溆浦山夜泊》)→辰溪江门崖(作《过江门崖》)→辰州(→虎溪龙兴寺,寓凭虚楼,与辰中诸生静坐讲学弥月)→(二月)常德(居武陵潮音阁,讲学二旬;游德山)→沅江(作《沅江晚泊》《夜泊江思湖》)→(三月)长沙→醴县(再宿泗洲寺)→江西萍乡(宿五云观;访濂溪祠)→安福→泰和螺川→(三月十八日)庐陵。
阳明先生往返江西、贵阳,走的是同一条路线,每过一地,多有诗文纪念。《溆浦山夜泊》,正是行至溆浦、舟船夜泊时所作。
关于三,即就明刻/钞本言,“溆浦”误作“淑浦”者时而有之。如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9《北直隶广平府·石永》的“捣其巢于淑浦县龙潭等诸洞……”(天启刻本)、明王世贞续编《皇明名臣琬琰录》卷3《静斋石公墓志铭》的“捣其窟窠于淑浦龙潭诸峒”(明钞本)、明徐学谟纂修《(万历)湖广总志》卷14《建置二》的“淑浦县城”(万历十九年刻本)、明程开祜辑《筹辽硕画》卷26的“……旧为淑浦县训导”(民国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景明万历本)、《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卷3的“北至辰州府淑浦县界”(万历四十一年宝善堂刻本)等之“淑浦”,显而易见,均为“溆浦”之误。
此外,晚明人已察觉“淑浦”误。崇祯庚午仲秋(1630),曹学佺编《石仓十二代诗选》,收录阳明先生诗180首,其中第53首《溆浦山夜泊》,题、诗皆作“溆浦”。惜曹氏著作在清代名列禁书,流布未广。
综上三者,谢刻本的此“淑浦”为“溆浦”之讹,已无疑义。因之,点校本正文可出校记:“‘淑’当作‘溆’,形近而讹。‘淑浦’,当据原目录、文献记载、实际地名、游宦路线,改回‘溆浦’。”同时,宜将《(乾隆)溆浦县志》卷19“艺文下”所见异文附录于下:“《泊溆》:溆浦江边泊,云中见驿楼。滩声回树远,厓影落江流。柳发新年绿,人归隔岁舟。穷途时极目,天北暮云愁。”可加按语:“异文不知所本,或为阳明先生初稿亦未可知。”笔者断为“初稿”,是因其中“汉声回树远,厓影落江流”的“回树远”,不成语,两句对仗也不工,谢刻本的“中流”才能对“远树”,而“江流”不能对。其实,由于有早谢刻本数十年的闻人诠刻于嘉靖十四年(1536)的《阳明先生文录》,其目录、文中题与诗均误“溆浦”为“淑浦”,而闻氏(浙江余姚人)为阳明先生的早期弟子、亲族,故问题亦可能来于初刻本。说句题外话,若《文录》由湘人(楚中王门学派)来刻印,这个问题或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