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4期 本期3256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1-14

乌当老街文物考


□文/图 赵修朝


  经前几年一番打造,乌当区东风镇仿古一条街当头竖起的石牌坊额题“老街”二字,楹镌“东风开画栋,古檐展薪姿”联语。沿街两列民居以青砖、黛瓦、木柱、雕栏,仿造装潢得于焕然一新中显现出几分古色古香的韵味。这条“老街”的确够老了,《贵阳府志》载“贵筑东北三十里有乌八堡”,所说即是此地。“乌八堡”是明朝贵州前卫后千户所在这地方建置的第八百户所屯堡的简称,后来俗称堡子。邻近的头堡村,曾经是当年的乌一堡。附近还曾经有明代建置的乌当九寨、乌当十寨等民屯性质的村寨。那些外来军人既尽职戍边,又耕作屯田,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推动了地方发展,促使乌当这条老街很早就形成了辐射较远的乡场。

  比街道两边那些仿古建筑更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是位于老街尽头的协天宫,它原名财神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重建于清光绪时代,占地854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殿、戏楼和厢房,主体木构,雕梁画栋,工艺精湛。老街民房的仿古风格与协天宫山门的建筑特色浑然和谐。协天宫内旧祀财神、关帝、玉皇、天、地、水三官等神灵。顺应时代需要,这处道教活动场所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曾先后用作贵阳县、贵筑县和贵阳郊区管辖的乌当区,还有早期的东风人民公社的办公场所。“文革”期间,协天宫受到严重破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省、市、区拨款维修后,曾一度作为东风镇文化活动中心的活动场地。1999年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协天宫所在的乌当坝历史悠久,文物较多,从侧边那条路东行一公里,就看到另一处省级文物来仙阁了。来仙阁屹立于流经乌当坝一角的南明河中周遭环水的矶石上面,为游人渲染出一种轻灵挺拔的观感。由于“立脚点”相似,人们习惯于把它与上游的甲秀楼相提并论,称它们为“姊妹楼阁”。不同之处,在于甲秀楼形制雍容端庄,来仙阁则瘦削似塔。甲秀楼前整天游人济济,来仙阁边终年人迹罕至,它长久与青山绿水相伴,在山门两边“笛韵抑扬晴后蚓,琴音断续晚来蝉”那样意境空灵的楹联,还有飞檐翘角上面那禅铃发出的清音的烘托之下,这地方更显得肃然寂静。从前的来仙阁与周边山水、村寨、竹林、田园,还有那座九眼小石桥“相处”得十分和谐。在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来仙阁现已孑然肃立于周边一座座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之侧,凌空飞架的高速铁路之下,更显得古老典雅,风采独具。这座已有数百年高龄的古建筑与周边新环境呈现出明显反差,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我们没有理由强求二者和谐一致,任其“各美其美”好了。

  来仙阁为当地民众于清嘉庆年间集资修建,据说当时在旁边还修了座小桥,竣工时,有一白发老者到桥上念念有词:“神仙能到来,自然过得了。只要来仙阁,不要来仙桥。”是夜风急波骤,小桥被水冲毁。人们恍悟那老者原是神仙,乃称那为波涛毁掉的小桥为仙临桥。“仙临桥,在城东北三十里麦穰寨,桥上有仙人足迹。”《贵阳府志》这样有闻必录,却忽略了一点,人们心目中的神仙每每是“出入人不见,来往一阵风”的,那个白发老者居然在桥上留下了“足迹”,岂不成肉体凡胎了?

  那传闻能否自圆其说,我们无须较真,值得玩味的,倒是乌当坝群众修建来仙阁奉祀神灵的初衷。清代布政使陈预撰《建来仙阁暨汇仙桥碑记》曾载:“阁上祀奎宿,中祀文昌。”可见他们紧勒裤带斥资建阁敬塑神像的动机,在于崇文兴教。他们对来仙阁曾赋予“文昌”阁的职能,这眼光和抱负令人佩服。

  从来仙阁南行不到两公里,在后所村南侧,鱼梁河北岸,有市级文物古林寺。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刹,历史上曾经佛、道同祀,又名祖师庙。1939年日机轰炸贵阳的“二·四惨案”发生后,省立贵阳中学从市区会文巷转移到此地办学,高中部就设在后所祖师庙里,许多学生在这里发奋学习,接受良好教育,并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抗战胜利后,该校迁回城区会文巷原址。之后,祖师庙先后改作后所乡和乌当区东风公社的粮仓,直到乌当堡子的新粮仓建好为止。

  祖师庙历经沧桑多年以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已是破败不堪,相关设施所剩无几,亟需修复配置。当地村民们公推后所村委会主任范先行向省佛教协会反映,省佛协资助维修,祖师庙恢复曾用名“古林寺”,将祖师殿改为大雄宝殿,奉祀释迦牟尼佛祖。于侧边另建真武殿,奉祀道教的真武祖师。1993年上级批准古林寺为宗教活动场所,199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乐湾国际城在乌当坝征地施工以后,后所村属于拆迁范围,古林寺需要易地重建,当地信众和群众要求原地保留。经多次交涉,到2015年8月,上级同意将这座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刹原地保留。现在的古林寺占地1990.8平方米,包括前后两个院落。前院由大雄宝殿、真武殿、厢房和由戏楼改成的天王殿组成。后院有观音殿、接引殿、开锁殿和客堂。最近又新建一座高大的佛塔。乐湾国际城于后所村原址兴建了龙津山住宅小区,古林寺“留守”在高耸、靓丽的一片现代巨厦丛林之中,看起来特别与众不同。

  古林寺西北方一公里远的龙井村有个古井,叫龙井。龙井紧临一座小山,山脚有冬青老树,前面是清清的鱼梁河,周边景色宜人。据考证,此井为明代屯军开掘,已有六百年历史。井水清冽甘甜,冬暖夏凉,无论旱涝,长流不断,满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需要。龙井村群众顺井边开挖了一溜儿三个水池,四周砌石硬化,并立碑勒文,规定直接从地下涌出的泉水供人们挑回家去淘米、做饭、泡茶使用,流经第一池之水专供洗菜,流经第二、三池之水供人们洗涤衣物和其他什物。后来村里在井边修建了抽水站,在寨子里安装了水管,把井水输送到各家各户,村民用水更为方便。为保护古井,发掘城市文化记忆,2011年,贵阳市委、市政府把古井修缮纳入“十件实事”,这眼龙井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部门在龙井旁边立了文物保护碑,修建了雕花石栏,地下铺了石板,在井边立了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蟠龙图案,使龙井成为集饮水、观瞻、小憩为一体的历史文物景点。

  因周边建设用地,龙井所在村的民房已于数年前拆除,周边环境变了,别处开挖的碎石块在龙井四周堆得高出井边地面约好几米,使龙井下沉到了“坑”底,四周的碎石块难免往下掉,乱石堆上面的泥水也难免往龙井里流淌,这一历史文物而今前景堪忧。

  与修建来仙阁供奉奎星、文昌帝君的动机相似,乌当坝的人们还在来仙阁西北方约两公里之处建了座惜字塔。古人相信文字有灵,看得宝贵而神圣,形成了敬惜字纸的传统,字纸不容亵渎,用过以后须拿到惜字塔内或其他适当的场所焚化。在此崇文重教思想支配下,乌当坝的人们于明朝末年特意修建了这座惜字塔,供人们焚化字纸。惜字塔于清朝末年倒塌后,当地人于民国三十年又集资重建。

  重建的惜字塔坐落于鱼梁河左岸,乌当堡子至情人谷那条路边。塔高10米,六角六面,空心,五层,攒尖顶,底层石砌,上面几层以青砖砌成。第二层塔壁上,每面开一个高20多厘米,宽约10厘米的拱券形投纸孔,供人们从中投纸焚烧。第三层塔壁上,每面开一个六边孔,第四层塔壁上,每面开一个圆孔,这些既是排烟孔道,又具装饰效果。第二层塔壁各投纸孔上方,分别镶嵌一方石板,其中两方石板上面镌刻的《字库铭》,着重记述了建塔的缘起和重建经过。另外四方石板,上面各镌一字,自右向左分别是“过”“化”“存”“神”,意为字纸经过焚化,文字的“形”消失了,文字的“神”还是长存的。这是惜字塔的“主题”,也是前人建塔的主旨。乌当坝的人们崇文重教的传统,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受“破四旧”影响,人们渐渐忽视了惜字塔的历史文化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一家农户紧挨着惜字塔建房,把塔弄成了他家院墙的一段,看起来有如古人所谴责的焚琴煮鹤那样煞风景。之后随着《文物保护法》的贯彻实施和地方文物管理工作的开展,那民房早已拆除。惜字塔于2000年列入乌当区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升格为市级文物,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4643-B3-2乌当龙井.jpg

乌当龙井


4643-B3-3.jpg

乌当协天宫


4643-B3-4.jpg

乌当惜字塔


4643-B3-5古林寺大雄宝殿.jpg

古林寺大雄宝殿

4643-B3-5.jpg

乌当来仙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