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社团”绘童年
——印江实验小学“五育并举”育新人见闻
□见习记者 张健辉
“叶子像竹叶一样的‘菜’是姜,茎是红色的‘菜’是萝卜,右手这株‘菜’底下长的是土豆……”
面对记者的即兴提问,印江实验小学农耕实践园社团“社员”、三年级学生王悦涵应答如流,一名小学生是如何知晓如此繁多的农作物名称?印江实验小学少年宫负责人马光胜答道:“菜园的蔬菜都是孩子们自己种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印江实验小学农耕实践园社团将劳动教育融汇学生兴趣、融合教学课程、融入校园文化,成为助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环的有力举措。
环环相扣,五育并举,类似农耕实践园的社团活动在印江实验小学遍地生花,七彩绚丽。试看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童年。
浅绿色是农耕实践园社团的底色,象征希望和生命力,洋溢着勤劳自足的精神——
“早晨霜雾还未散,孩子们已早早到校,为的就是看一眼菜苗的长势;傍晚余晖已散去,孩子们还在打理菜园,生怕菜苗缺少照料。”农耕实践园社团指导教师任凤萍感慨道出自己授课以来,孩子们“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鲜活的劳动情景。
在任凤萍眼里,孩子们通过亲身劳动种植蔬菜,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幸福的价值观根植于心,真正感知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与艰辛。可以说,劳动教育行之有方、行之有效,德育劳育相结合,具有普通理念灌输无法取代的教育价值。
劳动教育行之有方,得益于农耕实践园社团课程的精心布置。菜园按照学生种植兴趣,分区划分到每一个人,由教师指导他们松土、播种、浇灌、护理,让学生撰写日志,并与家人分享种植成果。
行之有方故而行之有效。在劳动实践中,学生锻炼技能、锤炼意志;在撰写心得的过程中,学生将语文课所学运用在日志上,学以致用;在与家人分享种植成果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兴趣。
褐色是珠算社团的底色,象征着沉稳和钻研,洋溢着自力更生的精神——
“976-349=?”仅3.8秒的时间,珠算社团“社员”、五年级学生严晓萱上下推算,便独自计算出正确答案:627。社团教师任雍比喻道:“数字计算在珠算社团孩子的手中和脑海中更像是构图作画。”
在常人眼中,数学计算是一串数字和逻辑关系的组合,对多数人来说,是乏味且难懂的。但在社团孩子眼中,数学通过珠算,变成了具体的实物,孩子通过看拨—摸拨—空拨—想拨四步教学,促进大脑珠像的建立,在大脑 “打算盘”,将算盘这个立体的形象“搬进”脑海里,形成连续不停的动态形象(整个拨珠计算的动态过程),内化思考后通过珠算快速、准确算出结果。
珠算是益智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双手拨珠、两耳听数、双眼看数、动脑思考、口述算理,在反复、不断地拨珠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脑不断得到发展,达到“手脑并用、开发智力”的作用,同时提升注意力,形成自力更生的良好品格。
墨绿色是足球社团的底色,象征着运动和活力,洋溢着敢于拼搏的精神——
小学的足球课应该是什么样子?教师有专业素养,教学要敢拼敢比,学生懂协作善拼搏。正如印江实验小学校长张勇强调的那样,要改变当下过于“温柔”的体育课,从身心发展的视角透视体育的特征与规律,打开束缚学生享受运动乐趣的“围栏”,敢拼敢比,协作拼搏,以协同育人的机制,全面推进以体育人。
在这种理念的加持下,印江实验小学的足球社团办得有声有色。教学方面,在老师带领下,社团成员球技熟练,踩球、拉球、拨球、带球、传球、过人等技术动作运用自如;在学生方面,孩子们直言足球课是他们最喜爱的课程,玩在绿茵场、练在绿茵场、乐在绿茵场,足球既承载他们的梦想,也成就了他们欢乐的校园时光;在成绩方面,印江实验小学夺得铜仁市校园足球三级联赛小学乙组女子2018年冠军,2019年甲组女子第四名,2022年甲组女子第四名、混合组第四名。
机器人社团的白色模型、书法社团的黑色笔墨、舞蹈社团的蓝色民族服装、腰鼓社团的红色腰鼓……印江实验小学共开设有44个社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予了孩子们七彩的童年。
以社团课程、社团文化为基础,印江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各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编排的舞蹈《欢乐的银铃》《土家铜铃响铃铛》赴京参加全国城区少年宫系统舞蹈展演均获金奖;舞蹈《梵山印水情》、美术类教育成果双双亮相2021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成为“展红”;2016年学校入选“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2019年被省教育厅、省体育局授予“全省中小学乒乓球特色学校”,2022年被教育部认定并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印江实验小学农耕实践园社团“社员”在打理豌豆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