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知府张锳的“添油”美谈
□韩 峰
张锳(1791—1856),字右甫,一字春潭,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道光六年(1826)以大桃知县来黔,历任清平、安化、贵筑、威宁、古州诸州县官,以清明廉洁、勤于政事、兴学育人著有治绩,升黎平知府。二十一年(1841)署兴义府知府,升遵义府知府、贵西道道尹,未久,要求还任兴义府知府。咸丰五年(1855)升贵东道道尹,翌年病逝于任上。
张锳先后任兴义府知府10余年,培修招堤风景名胜,修葺“明十八先生”祠墓,开辟府城通广西的驿道,主修《兴义府志》,政绩卓著,尤以兴学育人受到社会广泛称赏。
夜深人静,到了交更的时候,兴义知府衙门中就走出来两个差役,前面的手提灯笼,后面的挑着桐油篓,走大街,串小巷,只要发现谁家油灯还亮着,并有朗朗的读书声,两人便停下,高唱一声:“府台大人给相公添油啰!”门吱呀一声打开,挑桐油篓的差役便放下油篓,用油筒从油篓中舀出清亮的桐油,倒入读书人的灯盏,并为府台大人代言道:“府台大人祝相公读书用功,获取功名。”然后又向前走去,寻找下一个亮着灯光的读书人。
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加油”,从张锳上任兴义知府作出如此安排,直至离任的13个春秋,周而复始,寒来暑往,无论雨雪风霜电闪雷鸣,夜夜如此。地处贵州西南部的兴义,是清代偏远荒僻、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区,张锳的“加油”,不仅充分表现出他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对读书人的关爱和支持,也凝聚着他读书育人、通过读书提高兴义人的文化素质、改变读书人命运的一番良苦用心。对读书人来说,知府大人的“加油”,给他们送去的不仅是厚爱和关照,更是一种精神的支柱和力量。他们没有辜负知府大人的期望,更加发奋苦读,不断有人参加府试、乡试和会试,十几年间,考取举人20余名,贡生8名,进士2名,其中景其浚在咸丰二年(1852)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取得如此破天荒的成绩,当地人称“旷古未有”。
除了为读书人添加灯油,道光二十一年(1841),刚升任兴义知府的张锳,还为当地的教育设施竭力“加油”。当他看到远在城外的旧试院破旧不堪、生童往来路远,辛苦不便时,便召集府属各州县商议,就近择地另建新试院。他率先捐出任知县多年以来的全部俸禄积蓄1000两白银,又呼吁士绅、商人集资30800两,并亲自组织工匠,用最快的速度,于次年底落成了新的规模宏大、可容纳千余人、布局精巧的兴义府试院。外地官吏闻讯参观后,无不赞称“甲于天下”。
有了新试院,张锳仍不罢休,又率先捐俸银1000两,倡导士绅捐银2000两,扩建珠泉书院。看到书院藏书很少,便将自己的一千余册书捐出,并又捐资、集资派人到贵阳、成都等地购书。此外,还“劝捐”兴建了册亨书院、普安盘水书院等。他还用一部分公田出租的租金,解决学生的灯火费、试卷费和教师的工资,不让师生有任何后顾之忧。道光二十二年(1842),张锳又筹银1000两,用于乡会试费,同时捐俸银1000两,在府城东、西二门办义学两所,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走进学堂。
为了保证师资的水平和质量,张锳还不惜重金聘请名师任教,据史料记载,他先后重金聘任的有:“学养深厚,授课有方”的附生何养源;贵州著名诗人、曾主讲贵山书院的张国华;全国进士中的佼佼者敖慕韩和童云逵;翰林院侍读了诵孙以及多位举人等等,均为腹有诗书的饱学之士。张锳还不时亲临书院、学堂,与学子们谈学论艺,评阅课卷,特别是教导学子们,要从小培养优秀的思想品德,告诫学子们不要沾染纨绔习气,要团结友善,互帮互学。
张锳倾心教育事业的身体力行,受到了兴义人的赞誉,兴义学风如雨后春笋,蓬勃兴盛,人才辈出。
在致力于兴义教育、每天为读书人“加油”的同时,张锳也关心着自己子侄的教育,也为他们每天“加油”。在兴义出生、就读的张锳的四子张之洞,15岁便在乡试中取得了举人第一名,26岁又考取了一甲进士第三名。作为晚清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创办了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等多所学堂,还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多家厂矿,直至成为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在张之洞生命倒计时的前两年,已擢升为大清朝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大臣的他,得知兴义知府陈鸿年要将文峰书院改为兴义府中学堂,同时创设官立高等小学堂一所、初等小学堂两所时,他不仅立即捐款,还捐赠了一批教学仪器和5000册图书。考虑到当地师资力量缺乏,又致函兴义知府,由他捐助,选送10名优秀青年赴武昌两湖书院培养、深造。这其中,不能不说有他父亲的遗风和影响。
张锳专门从河北老家南皮接到兴义读书的侄子张之渊、张之清,后来也都学有所成。
张锳给文化教育的“加油”,还体现在修志上。地方史志是一方山川河流、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历史大全、历史传承,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重要功能。在兴义的十几年里,张锳捐出俸银2000余两,主持纂修了《兴义府志》,为兴义留下了又一笔文化财富。
陪伴读书人的油灯早已远去,但源于张锳的“加油”一词流传至今;张锳的“加油”精神,在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油篓”越多,“加油”者越多,社会的文明程度才会日益提高,经济发展的步伐才会更坚实、更快捷,国家才会更强大,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