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4期 本期3237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12-13

七星关区朱昌镇:


信息化助力乡村振兴释放新动能


□见习记者 陈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新时代十年,是我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七星关区朱昌镇借助信息化赋能农村生产生活快速发展的十年。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光纤、宽带在农村的有效覆盖面积,加快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的数字化转型。朱昌镇借助“新基建”的战略机遇,主动拥抱信息化发展浪潮,逐步建立起“数字小院+本地高校+当地政府+东部实体企业”的数字产业链。

“我是致公党中央社会发展与服务委员会下派到七星关区帮扶的,我们团队主要是利用创新、信息化、教育三者结合的方式进行社会服务。”横渠数字团队负责人陈德晖介绍,“螺蛳数字小院”是由致公党中央和广州天河区联合成立,由横渠数字团队为主力,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同学为生力军,组成了一支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在地化数字乡村工作队。团队在考察调研中发现数字化在乡村发展中的巨大潜力与需求,意识到具备数字化与“三农”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我们以‘数字小院’为依托,成立了毕节横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学生提供技术培训和产业规划,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一道,选拔了一批各专业本科在读学生进行定向实训,在技术与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陈德晖的团队把“先进信息技术技能训练”与“生态资源数字孪生建设”相结合,为朱昌镇生态产业与乡村综合治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改造打下基础。

“螺蛳数字小院”工作队在朱昌镇产业数字化和乡村振兴方面已有了一些成果。

“朱昌镇双堰社区、宋伍社区、螺蛳社区组成了联合村党委,并共同成立合作社,该合作社在乌鸡养殖产业上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展示与销售,并实现了产品可追溯。”“乌蒙玄凤”智慧养殖基地的每一只鸡都戴有独一无二的NFC脚环,它不仅能让养殖户实时了解鸡的动态信息及生长数据,还能让消费者根据脚环数据“回放”鸡的“一生”。在这套系统的帮助下,在为社区养殖户带来不菲收入的同时,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食材的追求,也让乌鸡真正变成了“凤凰”。

疫情影响之下,制造业企业如何实现降本增效?信息化便是一种有效方式——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破题关键找到了,随之而来的却是升级成本问题,市场上的专业信息化团队动辄要价几百上千万元的服务费,着实也让大多数企业犯了难。

“我们横渠数字团队给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制作,收取相对低廉的价格,服务好本土企业。他们发展好、纳税多,大家的日子就好过了。”陈德晖说,通过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校+企业”产教融合。学生主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一边学习,一边服务企业,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化,既满足企业升级需求,又是一种企业的人才预备培养方式,真正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学生们利用周末等时间,以‘朱昌双堰数字中心’和‘螺蛳数字小院’为依托,深入‘三农’一线,感受、适应、接受农村。他们毕业后,以小组为单位,构建‘数字小院联盟’,利用本地的人居资源优势,协同向外输出信息化服务。”

信息化的作用还不仅如此,“政府+数字小院”的组合是对于学生毕业后能持续为企业服务,同时又能就近服务“三农”一线。基于“三农”领域以及东部实体企业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项目以及岗位进行学习,由导师带领进行实战练习,进一步完成认知的构建以及加深团队链接,让人才可以真正扎根一线。

如何实现既要在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历史责任面前勇于担当,又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踏实谋远?朱昌镇找到了自己的专属答案——抓住“三农”领域数字服务供给模式的契机,以产业数字化发展为主线,围绕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村、校、企”人才共育新模式,在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了“本地人才、本地实训、服务本地”的本地化培养。下一步,朱昌镇将更加积极探索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以人才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4624-1-1.jpg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在进行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