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 古 小 札
(二题)
□赵宽宏
古人的自我批评
自我批评在我国是有传统的,历史上不乏勇于自我批评的人。《资治通鉴》记载,汉宣帝时的颍川太守韩延寿实在是一位勇于开展自我批评的楷模。工作中与人处世,他总是不时地自责:“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他怎么做这种事?”发现问题总是先从自身找原因,是自己的原因他会马上进行自我批评,并立即改正。一次外出时,有个随从因迟到而遭他的责斥并准备惩治,后来他了解到这位随从迟到是因为老父的突然到来而忙于接待时,便改变了自己的错误决定。又比如他去高陵办事途中,遇有兄弟二人为争田产而告状并相互辱骂,他感到非常难过,就又从自身找不是,认为自己作为一方父母官,没有管理好辖区内的事务,责任自然在自己了,于是他惩罚自己,闭门思过。此事感动了下属,也同时感动了告状的兄弟俩,兄弟俩非常羞愧,握手言和,并且一辈子都要和睦相处。你看,这就是自我批评所产生的正能量!
汉文帝也是个经常自省的人,他要求臣民就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要给他据实报告,不要有任何隐瞒。有一年他下了个诏书,一开头他就讲了这样一段话:“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意思是说,现在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不知道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大概是我自己的行政或者是做事出现了毛病吧。
中国历史上若干皇帝所谓的“罪己诏”,也是一种自我批评的形式。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比较著名:“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悻,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当然,这些林林总总的所谓“罪己诏”,肯定有作秀的成分在,因为所“罪”之事,很多都笼而统之,无的放矢,做表面文章,就像苏轼在论及陆贽劝唐德宗下诏罪己时说的,“罪己以收人心”。不过,虽是形式,认个错,做个样,贿人心,但是终归还是屈尊顺民,开展了自我批评,从而收得了人心的;而且多自省、少自负,弘扬自我批评之精神是一定值得肯定、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何况苏轼在“罪己以收人心”之后,跟着还说了“改过以应天道”这样一句话,这就不仅仅是做做表面文章了,能够“改过”就是达到自我批评的目的了,正能量也就会由此而生。
其实犯错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在所难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错误,死不承认,不敢勇于自我批评,而是像有些人那样,热衷于自我表扬。
自我批评这种形式,结合前些年的话说,就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脸,治治病”,就是扪心自问“我”究竟“能力够不够、观念新不新、作风实不实、业绩优不优”,从而知不足而改进,而奋进。
悠悠千古,自我批评精神不朽!
不给皇帝“面子”
古弼是北魏时的一个大臣,他为人善良正直。有一回他看见一个工地正在大兴土木,一了解,这里原来正在修建一座皇家花囿。古弼心想,这花囿气魄非凡,也太大了点吧,一半大就足够了,剩下的一半分给贫苦的百姓去耕种多好啊。有了这样的想法,他立即丢下手中的其他事务,直奔皇宫去找皇帝——春耕在即,事不宜迟啊。可是古弼去得不是时候,皇帝拓跋焘正与一个叫刘树的大臣下围棋呢。可古弼不管这些,他报告了一声就闯了进去,而皇帝正全神贯注,思绪陷在黑白子之间拔不出来,没理会古弼。古弼见根本没机会向皇上汇报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就灵机一动,跳起来揪住陪拓跋焘下棋的刘树的头发,挥拳就要打,又揪着刘树的耳朵说:“你上班时间为什么不好好干工作!”拓拔焘一见,吃了一惊,连说:“是我喊他来的,是我的不对,你放了他。”之后认真地听了古弼的工作汇报,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古弼对拓拔焘说,自己刚才的举动很是唐突,请求处罚,拓拔焘反过来安慰古弼,说:“没什么的,如果是对国家有利,百姓又能够得到好处的事,就要尽力去做,不要有任何的顾虑。”
这样的不给皇帝“面子”,实际上是对工作尽职尽责的表现,无论在什么时代,一般说来,只要是深明大义的领导遇见了都会认可。
又比如建武十二年(43),汉光武帝刘秀姐姐家的仆人在外面惹是生非,弄出了人命,洛阳县令董宣决心替被杀者讨要公道。有一天他拦住刘秀姐姐的去路,一边数落她没管好自己家的仆人,一边就挥刀砍了那杀人者。这还了得!刘秀姐姐找到刘秀,要求把董宣法办了。于是刘秀命令手下用鞭子把董宣打死。董宣说:“皇上你圣明高德,志在天下,但对家里的仆人却放任自流,怎么能治理好天下呢?现在你不用打死我,让我自杀吧。”说着就一头向墙上撞去,刘秀忙叫手下拉住了董宣,说:“那这样吧,也不打死你了,你向我姐姐认个错,这事就算完了。”董宣把头一“轴”,为什么要认错道歉,不干。刘秀叫人强按董宣的头,董宣就犟着脖子硬撑着不低头。刘秀见状,忍不住笑了起来,说:“你这个硬脖子县令,走吧。”之后,刘秀还差人奖给董宣30万钱。
董宣不给皇帝“面子”,皇帝不仅没有生气,还以重金相授,同样也是因为他坚持了原则。因此说,在一些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对单位有利的事情上,要像古弼、董宣们一样,敢于大胆直言,才会得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