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苗乡忙“接龙”
□钱国宏
在湖南、江西一带的苗族聚居村寨,每年的秋收时节,都要举办一场祈求五谷丰登的隆重法事——“接龙”。这种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已持续数千年了。
“接龙”仪式,苗家称为“让戎”,是一种祭祀上古尊神共工的仪式。相传共工是我国第一个降龙的人,所以苗族同胞称共工为“仡戎”“濮戎”,意即“龙神”“龙王”。苗族同胞认为:祭祀共工,可保佑全寨安宁和家道旺达。而“接龙”仪式,即是人们到河边、溪边或水井边,把神龙共工“接”回家中、村寨(就是舀些清水带回),以祈求共工“坐镇”寨中,给寨中的每个家庭带来平安、吉祥、安康、富庶。
“接龙”仪式前后要经过3天。仪式过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闹龙”“祭龙”“接龙”“安龙”。
秋风吹过,五谷飘香。开镰之际,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紧急动员起来,按照传统习俗,敲锣打鼓开展“接龙”活动。
“闹龙”——
家庭开展“接龙”活动时,主人先选定一个吉日作为“接龙日”(一般在霜降以后举行)。在举行“接龙”仪式的前几天,家庭中要举行“闹龙”活动:大家聚在主人家里,长辈们说古道今,年轻人则吹着长号、唢呐等乐器,载歌载舞,直至深夜大家饮罢甜酒后才散去。乡亲们边“闹龙”边帮主人家备好“接龙”仪式时必备的重要“祭品”——糯米粑,分为“雷神粑”“龙神粑”“客人粑”。同时,大伙还要做一条象征性的“米龙”。
“祭龙”——
“祭龙”仪式庄重而热闹:主家把事先准备好的“雷神粑”分成三堆,每堆三个,摆放在屋外的桌子上。堂屋内设有“神座”,在一张桌子上摆花红利米、酒碗五个、“龙神粑”五堆,“龙神粑”之上再放一条“米龙”,龙身上装有用白粑揉成的三个“龙宝”。地上铺晒一床有五色花带的簟,中央摆一大盘“龙神粑”,四个角也放四盘“龙神粑”。
祭祀开始时,身着大红袍的村寨祭司燃蜡烛,烧香纸,敲竹筒;而后一手舞铜铃,一手舞柳巾,绕祭坛狂跳,嘴中念念有词。充当“龙女”的女主人则身着盛装静坐一旁。祭司边舞边唱,代主人向龙神祈祷。四周的乐手们吹拉弹唱,敲锣打鼓,场面异常热闹。最后,祭司还要吟诵一段《接龙词》:
东方的大戎(苗语:龙),西方的大左(苗语:麒麟)。
五方的大戎,六角的大左。
离家上路走了,动脚启程跑了。
从此挣钱无路,从此找钱无门。
从此立不了家,从此创不了业。
喂鸡长不大,养猪长不肥;
撒谷种不生秧,播小米不长芽。
怎么不叫人冷心冷意,如何不叫人坐立不安?
选得吉日来接戎濮戎娘,择得吉时来请戎奶戎妈。
听到我们的喊声要起身,闻到我们的喊话要启程。
下到凡间寨子的大井来,走到人间村头的大潭来。
先到一条做官的大戎,先到一条做官的大左。
后来一条做阳春的大戎,后到一条做工夫的大左。
再来一条养儿的大戎,再来一条育孙的大左。
管土地的指教沿山走,管龙仙的指引沿路行;
指教过山过岭路,指引过坝过车道。
右边有碍偏着身子走,左边有障斜着身子行;
右手莫拿病痛,左手莫抬灾星;
右手要拿钱财,左手要提五谷;
右手要拿棉衣,左手要拿棉袍;
右手要引伶俐的金童,左手要牵聪明的玉女;
右手要牵肥圆的水牛,左手要牵满膘的驴;
右手要牵肥壮的马;左手要引肥壮的黄牯;
右手要提壮鸡,左手要牵肥猪;
右手拿饱壮的油麻籽,左手提丰满的紫苏粒;
左手要提棉花棉絮,左手要抬高梁豆子;
右手要抬布匹绸缎。左手要拿丝线纱绽;
右手要拿金碗,左手要拿银碗;
右手要拿银筷,左手要拿金箸;
拿尽拿绝了,拿满拿完了。
回到屋里面,转到堂屋中央。
回来做工,转来做将;
回来做阳春,转来种庄稼;
回来养个儿,转来育个孙;
坐在岩屋,护佑儿女挣钱有道,
住在砖房,护佑后代有钱有路。
喂鸡又肥又大,养猪也壮也肥;
撒谷种生秧,播小米长芽……
苗族“祭龙”时所吟诵的祭辞长达万言,涉及开天神话、民族的形成与迁徙、生产生活习俗、人生观念等,堪称一部苗族的“百科全书”!
“接龙”——
祭龙仪式完毕后,主妇身穿接龙衣裙,头戴接龙帽,由祭司引领,被众人抬着去河溪或水井边“接龙”和“接雷”。村寨里的男男女女穿着节日盛装,扯起五彩布,打起彩色伞,一路浩浩荡荡,形成了一条蜿蜒于田埂、山间、坡上的“人龙”。沿途都插上了五色花纸,以示仪式隆重。
到达河溪或水井旁后,祭司念起“请龙咒”和“迎雷咒”。念毕,祭司从河溪或水井中舀上来一壶“龙水”交给女主人提回家。众人接着吹吹打打,簇拥着女主人回到村寨、家中。临近村寨或家门时,男主人要在寨门或家门口点燃鞭炮相迎。
“安龙”——
大队人马临近村寨或家门,人们高呼:“龙来了!龙来了!”男主人此时要行三跪九叩之礼,接“龙”进屋。“安龙”意即主人将“龙”接回了自己家中,它可以保佑全家无灾无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安龙”过后,主人家置备酒席,款待众人,谓之“排家饭”。当晚,年轻人在“接龙”人家中载歌载舞,通宵娱乐,以示庆贺。
接龙仪式各村寨每2年或3年举行一次,整个仪式持续一至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