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协作”每年累计为脱贫群众、搬迁群众开展技能培训1500余人次——
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见习记者 张健辉
近年来,榕江职中利用“东西部协作”优势,通过“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每年累计为脱贫群众、搬迁群众开展技能培训1500余人次。11月中旬,记者深入到榕江县高文村受益群众刘必健家中,探访培训成效。
“听说刘必健在县城14号街买了套新房子,32万精装公寓。不晓得月亮山里的老木屋他还看得上不。”
“我听说,刘必健换了一台新摩托车,将近1万元。那车给他家里人拉稻谷时,可有劲儿了。”
“那可不,以前他们家六口人一年攒不出一台冰箱钱,现在他一个人三个月工资就买齐了家具。”
……
初到高文村,午餐时听到用餐村民的对话,原来刘必健的故事早已在高文村10个村寨间传开。
高文村地处黔东南月亮山区原始森林深处,稻香四溢的静谧村寨中,黑褐色的木屋与翡绿色竹林交相辉映,这是世居于此的苗族同胞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朝耕暮耘与敬畏自然的生活,给当地人带来衣食自足,却没有带来更多财富。而自从听说刘必健以10000元的月工资被“东西部协作”定向就业招募后,村子里便炸开了锅。
在村支书李玉坤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刘必健的老家,开启了对刘必健传奇故事的采访。
2012年初中毕业的刘必健,是当年村中171户贫困户中的一员。时年正值全省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刘必健家旧木屋改造后,家中安定的他决定外出务工补贴家用。
外出务工之初,白天在工地楼顶搅水泥,傍晚在楼底搬砖瓦,一白一黑、一上一下,成为刘必健的基本生活轨迹,3000多元的月工资是他务工生活中最大的慰藉。
此后,从建筑工地到流水线车间,再到修车厂喷漆室,给刘必健带来变化的是工作种类和地点,不变的是微薄的工资和辛劳。
一晃十年,辛苦的体力工作,在他身上留下了许多伤痕以及去不掉的油漆味。“左手这块伤疤是前年喷漆的时候烫伤的,但喷漆工比其他体力活多挣1000多元,也算值得。”回忆务工经历,刘必健感慨道。
今年,刘必健的故事被“东西部协作”改写。
2月,为加强“粤黔协作”,提高榕江县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户、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在县人社局的组织下,榕江县装卸起重机械操作工培训班在榕江职中开班。
开班后不久,刘必健被高文村村委会推荐,成为培训班99人中的一员。经过30天理实结合的免费培训,刘必健顺利考取《技能等级证》和《特种作业操作证》。
双证到手的第一周,刘必健就迎来第一份新工作——榕江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叉车司机,月薪7850元。原本务工一天10个小时,现在缩短到7小时不到,工时短、工作轻,并且离家近。“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安逸的工作和生活让我有点‘不适应’。”刘必健笑说。
“一开始,叉车司机的工作让我有些不习惯,当了十年的农民工,手上的老茧子摸不惯操纵杆和方向盘。”从体力活到技术活的转变,让刘必健第一次感受到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更多的幸福,在新搬的房子、新买的车子、新装的屋子,在每天下班和家人吃晚饭的时光里。感叹生活变化的同时,刘必健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紧握李玉坤和记者的手,希望能替他传达对党委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今年11月,在县人社局的支持下,刘必健有了更多工作的选择。他打算参加前往广东的“定向就业”。10000元的月工资+车费报销+医疗费报销+五险一金,广东方面给出的待遇令围坐的村民咋舌。“招聘协议上的待遇还不止这些。”李玉坤仔细阅读文件后向在座群众确认道。
在得到确认后,邻居杨光雄连忙询问道,自己是否可以参加下一次“东西部协作”的培训,李玉坤回道:“当然可以!”随后李玉坤向围坐的村民讲起了“东西部协作”培训的内容和始末。
2021年,“东西部协作”调整广东省佛山市结对帮扶黔东南州,县人社局和县就业局随即按照县委部署,开展针对脱贫群众、搬迁群众的技能培训。
培训由群众自愿报名参加,并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22年度职业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对脱贫、农村低收入、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免费培训,同时每人每天给予40元生活补贴。
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会推荐学员到相关企业就业,同时跟踪服务6个月以上,确保群众充分实现就业。
听罢,群众纷纷涌上前询问报名事宜,并报名参加技能培训。
“报名带上我一个!”
“也带我一个!”
……
余晖在众人的探讨声中爬上客厅墙壁,暮色苍苍中,记者与李玉坤告别刘必健一家。
归途经过榕江县忠诚镇14号街时,华灯初上,车水马龙。李玉坤指着刘必健新家所在,谈笑道整条街、整个镇都有培训学员的新家新业。“这家店是做广式面点的吴限男,这家是学挖掘机石斌的新家,这家是刚去广东做缝纫工王萍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