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乡村振兴底色
□唐剑锋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面临着一道全新的课题:该如何“塑形”,该如何“铸魂”?“塑形”与“铸魂”,就像人的手心手背连在一起,连着骨头连着筋,分也分不开。“塑形”,就是抓物质文明建设;“铸魂”就是抓精神文明建设。“塑形”与“铸魂”,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也是硬核含义。
塑形,原本是对人说的。就是通过身高、体重、年龄、三围等人体数据经科学计算而得出个体标准尺寸,进行有针对性地塑形计划,加以修正,使个体的外形符合标准,获得视觉上的外在美。把“塑形”用在乡村振兴上,是让人看到乡村的美,看到乡村的未来与前景,从而,提振人们信心。对于美,没有人拒绝,也没有人能够拒绝,谁都会多看几眼,记在心上。
乡村美的实质,不仅仅是“形体美”,更在于“内在美”。“内在美”,就是有一个高尚的灵魂。不久前,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在方案中提出了“治理目标”:“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在部分地区持续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农民群众在婚丧嫁娶中的人情、宴席、彩礼等支出负担明显减轻,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在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县、乡、村推进移风易俗的工作制度基本完善……”这是什么?这就是“铸魂”,让广袤的乡村,变得“心里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铸魂”,就是大力弘扬真善美,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坚持守正创新,就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就是发扬尊老爱幼、守望相助、乡贤聚力等良好风俗。将“魂”装入“形”里,乡村才能呈现新风新貌新气象,才能让文明新风出现《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中国新农村描绘的一幅美景。歌中唱到:“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歌中描绘出的美好前景,已变成了现实,农民朋友获得感越来越多,幸福感不断提升;“形”有了,“铸魂”便成了当务之急。“铸魂”,让乡村振兴更有意义,更有内涵,人们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物质生活越是富有,精神生活越是不能缺席。“铸魂”目的是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乡村到处都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那还不是理想王国吗?那还不是“爱的世界吗?这正是我们乡村振兴战略要达到的目的。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和落脚点,聚焦在“塑形”与“铸魂”上,才能赢得农民朋友的广泛理解与支持,心情舒畅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当上级的提倡和群众的意愿合拍时,大家才能“心往一块想,心往一处想”;这种聚合起来的力量,足可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
“塑形”与“铸魂”行动,是政府提倡,是农民朋友意愿。这两股劲拧成一股绳,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就没有什么阻力不能突破,也将加快“塑形”与“铸魂”行动全面提速、全面提质、全面推进。将农民朋友动员起来,我们的“塑形”与“铸魂”行动,就一定能够收获事半功倍成效。没有农民朋友的理解与配合,单枪匹马推动“塑形”与“铸魂”行动,将会收效甚微。
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塑形”与“铸魂”力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要珍惜好,利用好,保护好农民朋友“塑形”与“铸魂”的热情与积极性,“塑形”与“铸魂”行动才能如鸟添双翼,车装四轮,全社会才能形成合力共建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