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利益无小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
——六盘水市政协主席王立挂帮水城区土发村纪实
□黄能
山,不再是那片山,昔日瘠薄的大山,如今已是树木葱郁;地,不再是那片地,曾经撂荒的土地,现在却变成了致富园;路,不再是那条路,产业路已建成通车,机耕道已平整硬化,人背马驮的历史早已告别,村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在水城区陡箐镇土发村,一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正在渐次展开,满怀希望的土发人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自信前行。
在实施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中,六盘水市政协主席王立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点、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社会治理的焦点,和大家一起沉下去,实调研、真服务,积极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务实创新发展,帮助挂帮的土发村脱贫出列,并实现“华丽蜕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
铺就乡村致富路 带来村民新生活
8月11日,在土发村“张家屋基”马铃薯高产种植示范基地,新民组59岁的村民李明军正在挖洋芋。看到马铃薯丰收在望,李明军一脸喜悦。“这洋芋个头大水分好,今年又是个好收成,等洋芋秆枯些,就大面积挖了。”
从李明军家到地里,之前是一条“毛路”,只能人走不能过车,背一背粪去地里,要1个半小时,费力气,不方便。“那时我天不亮就出工,一天背到黑,只能背8背粪,算下来不划算,就丢荒了。”说起那段经历,李明军坦言。
2020年6月之前,这片100亩的马铃薯示范基地,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接过前任主席的接力棒,王立接续发力。2019年4月,土发村的产业路开工建设,10月,基础路面建设完工;2020年4月,路面进入硬化阶段,6月,产业路工程竣工。同年6月,村里新民组的机耕道也动工建设,村民们投工投劳、起早贪黑,1个月下来,机耕道建设完工。
土发村有19个组,全长1公里的机耕道,涉及新民组的35户124人。全长6.8公里的产业路,涉及11个组的494户2014人。生产条件的改善,解决了劳动生产靠“肩扛背托”的落后方式,村民也不再因为劳动力不足而撂荒耕地。
在帮扶土发村期间,王立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产业路、机耕道的养护,察看马铃薯长势,询问收益情况,和大家一起算“经济账”、商“发展计”、聊“致富经”。
“王立主席帮我们出了很多好点子,对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常过问、亲自抓,给我们带了好头,作了表率。”土发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平说。
扶残助残传爱心 真情服务为民生
感动常有,温暖常在。说起扶残助残的事情,在土发村,留下了王立难忘的记忆。
张海燕家住土发村李家寨组,属于建档立卡脱贫户,她和丈夫育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由于张海燕身患残疾、行动不便,家里的生活重担几乎落在丈夫的肩上。张海燕的丈夫因病离世之后,她用瘦弱的肩膀撑起整个家。
在土发村帮扶期间,王立了解到,和张海燕一样身患残疾、行动不便的,还有李家寨组的李兴义和红旗组的杨琴珍等人。为了给她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王立及时和省民政厅联系争取支持,在其对接下,省民政厅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关注,并协调相关人员给张海燕、李兴义、杨琴珍送来了轮椅,帮助她们安装了假肢,带给他们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今年4月底,王立协调水城区政协、陡箐镇、土发村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将张海燕接到水城区康复中心做康复训练。
“目前,张海燕已经完成一期康复治疗,正在做二期康复训练,能完成平地步行200至300米,康复状况良好。”康复师陈绪说。
据了解,通过王立的对接,在市、区两级政协和省民政厅的联动下,目前,相关部门已为陡箐镇的9名残疾人、水城区其他乡镇的63名残疾人、钟山区的3名残疾人安装了假肢。
置换换出新环境 崭新画卷渐次开
关于环境卫生问题,六盘水市主要领导在一次大会上曾点到陡箐镇的名字。当时,虽然陡箐镇一直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但相比其他乡镇,“脏乱差臭污”问题没有明显改变。
党委有号召,政协有行动。王立到土发村挂帮后,通过入户走访、召开院坝会、座谈会等方式,和大家协商交流,帮忙想办法、出主意。期间,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土发村的实际,王立指出,既要解决客观上村居环境的“差”,也要解决主观上人们行为习惯的“乱”,以建立垃圾置换机制为工作的切入口,逐步引导村民“把自己的事当作大家的事,把大家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2020年7月10日,笔者曾到土发村红旗组小广场走访调研。当天,村民们正在置换物品。今年8月11日,笔者再次来到红旗组,不同的是,寨子里干净整洁,建起了垃圾回收站,整齐摆放着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4个垃圾桶。村民们将垃圾带到回收站后,村里不定期将存放的垃圾清运到指定的废品公司,变卖的钱,又拿去购买工具,或用于村民每周打扫卫生的补贴。
“房前屋后勤打扫,一起打造新风貌”“垃圾不落地,家乡更美丽”……两年多来,土发村这些串珠成链的乡村振兴新符号,既描绘在农家墙上,也印刻在村民心里,更落在实际行动中。
两年多来,以土发村为示范点,在陡箐镇全面推行的垃圾置换机制,在运行中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最明显的变化是,村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乱丢垃圾了,村庄面貌大变样。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土发经验”上升的“陡箐模式”,只是市政协深入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工作中,王立按照省政协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密切联系各界群众,共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更好地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