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中的健康之道
□鲍旭明
古往今来,每谈如何读书,读书的用处不可谓不大、方法不可谓不多、技巧不可谓不精,但把读书与人的健康结合起来谈的却很少。
读书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爱读书的人或处于学习成长之期;或处于年富力强之时;或处于夕阳黄昏之约。读书的目的也各有所需,有的是为了参加考试,打好基础;有的是为了提升专业,事业有成;有的是为了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读书犹如锻炼,过犹则不及。譬如走路,普通人走路,不可太缓,亦不可过急。太缓,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太急,不顾循序渐进的规则,人就会疲劳,身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下就容易失调,很多生病的根源也在于此。
一本再好的书,读了多时,也会有疲倦之感。此时不如抛开卷本站立起来,移身桌外,闲散地轻踱几步,顺势活动肩颈,正反向多扭动几下,看似简单,实际用处大得很,对颈椎、肩椎、腰椎益处良多,许多读书人容易有的毛病都不沾身,更别说那份心情舒畅,闲适潇洒了。
读书因为需要,或为习惯,时间上的安排自然也不同。早间或晚间读书时,光线一般不佳,需要点灯或到明亮处阅读,这样不伤眼。读书人不应自恃年轻或觉得视力好而在昏暗的光线下去强行用眼,或者用不正确的姿势去读书,那一定会对眼睛造成大的伤害,或许离近视就不远了,或许人未老眼已花。古有“凿壁偷光”的故事,读书求知的精神是激励人的,不过对保护视力却没有任何裨益。
读书者多有思考的习惯,在边读边想的间歇中,养成闭目养神的习惯,这样既利于考虑问题,也利于保护眼目,再睁眼时,则去浊存清,目光熠熠。
夜晚因为安静,更无琐事烦扰,故喜欢夜读者不少,然夜读不可过迟,不可过苦,更不可熬夜造成极大的精神损耗。第二天反而加剧困顿,降低效率,如此做法得不偿失,久了也会生病,还对烟、茶或是咖啡这些容易造成亢奋的东西形成一定的依赖。
现在的读书很多都是功利性的,考试用的辅导书,职称类的专业书等特别走俏,互联网读书中的“干货”书籍和文章也特别受欢迎。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读书当然也很必要。很多人在读书中也以苦为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而优则仕”等古训更是许多读书人在信念上的一种支撑。
其实真正爱读书之人,都不会觉得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反而懂得将更多的乐趣融入其中。除了实用性书籍,读几本史书,知史方能明志;读几篇游记,放飞理想,滋养心灵;读点哲学,站在伟人的肩上向前,学会更深邃的思考;读引人入胜的小说,跟着作者一起跌宕起伏,辗转轮回;读童话,浇灌一下那颗早已荒芜的童心,你有多久没翻过那《一千零一夜》了?可还曾记得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读书,少了一丝急躁,就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一点炫耀,就多了一种气质;读书在乐,在趣,身心愉悦,健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