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2期 本期321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11-09

记录生活的行者


□潘姝苗


  今年的11月8日是第23个中国记者节,与护士节、教师节一起,成为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

  提起记者,人们总要把他们和“无冕之王”联系在一起。在我心里,记者即是时代的行者,他们以敏感的触角不断去追随生活,对发生的社会事件做忠实与及时的记录,不辞劳苦,秉持良知,心甘情愿做群众的喉舌。一些以独特的报道视角和主持风格吸引我的人,也被我冠之以“记者”,比如白岩松、柴静、曾子墨、胡一虎和陈晓楠等。

  十多年前,我应聘来到现在的报社,成为一名企业的内刊编辑。每天所做之事就是为他人做嫁衣,写稿、约稿、编稿、排版、校对。往往一期报纸刚印出来,还来不及喘一口舒坦的气,又得为下一期忙碌。虽然我办的内刊规模很小,每月3期,印数也只有2000份,而且仅在公司内部传阅交流,但也有其个性——“十日谈”“员工心声”“新风赞”“想到就说”“蔷薇副刊”等专栏新颖活泼,风景独好。员工在工厂的8小时要与机器打交道,3组员工轮流交接班,他们在一起吃饭、聊天、工作,甚至一起坐班车、看星星、过春节,同事之间亲如家人,单调刻板的生活中却也不乏生趣。基层员工的工作心得、体会,反映在一行行文字之间,像一串串脚印,传递着工人吃苦耐劳、朴实善良的品格。特别是一些青年工人的稿件,字里行间闪烁着蓬勃的朝气,他们对改造工艺技术提出奇思妙想,为企业降耗增效建言献策,态度积极热情,令人为之振奋。

  刚进报社时,父亲为我买了本《新编新闻传媒文书写作格式与范本》,意在让我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应对手中的业务。多年来,工作条件改善了,以前是“手工作坊”,在稿纸上删改文章,用量尺和铅笔数着格子划版,靠电话和腿脚约访。如今电子稿替代了纸质稿,用的都是网络工具,电子邮箱、OA(办公自动化)、QQ、微信,素材、稿源无处不在。虽然形式便捷,但在我心里,编辑的责任和任务丝毫没有变轻松。

  放眼世界,芸芸众生,我们的眼前时常浮现这些场景:在自然灾害面前,在社会突发事件前沿,在盛事背后,或精彩隐蔽,或险恶欢喜,或出现危机的一触即发,都有手持话筒、埋首书写的记者,他们用镜头和笔杆、勇敢和智慧,为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为人生记录不可或缺的一页。

  记者这个职业是我心中的梦,让我感到身而为人,贵在有良知道德,美在有精神气血。每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因为收藏了记者这一称号,我的意志便更坚定。人生路上,行走是一种姿态,耳闻目睹是一份幸运,尊重事实、发公正之声、伸正义之手是一种信仰。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记录生活的行者,在一个倾听自己内心的世界里收获着、富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