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321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10-25

桐梓花开说桐梓

  

□张维


  “童子打桐梓桐梓落童子乐”。听说桐梓有这样一副对联,至今没有人能对好。

  作为桐梓人,很多人没有看到过桐梓树,也不知道桐梓地名是怎么来的。作为地地道道的桐梓人,我认为有义务来打捞一下相关的往事与记忆,阐释一下桐梓的文化内涵。

  桐梓和杨柳一样,大多数认为是两种树,杨柳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桐梓是桐树和梓树的合称。但习惯合起称呼,一般都当成一种树,桐梓在这里指的桐树,杨柳在这儿指的柳树。

  桐梓是速生树,阔叶落叶乔木,适宜于海拔八百米左右的沙地生长,一般栽种在土坎,田边地角,寿命短,材质差,枝干遒曲,基本就是只能用来烧火,不能做家具农具。但它开花很繁盛、艳丽,很热闹,极具观赏性,拍照很上镜,而且挂果快,几年就可见效,当地百姓主要看重它的经济价值。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为油桐题词:“户有万株桐,幸福永无穷。”

  小时候,我们老家那些地方满山满岭都有桐梓树,我们视为珍宝,因为它的叶子很阔大,可以摘来包包谷粑、烧柴火鱼、口渴了折成水蔸当水瓢在水沟或水井里舀水喝。在栽辣椒、茄子、番茄的季节,如果连续晴大太阳天,我们就会去采一些桐梓叶来给禾苗遮荫,预防被晒焉死掉。季节到了秋天,油桐果子成熟的时候就是我们挣钱的机会到了,那可高兴了。油桐果很像山竹果,夏秋时节,半大不熟的绿色青果摘来掐掉两头的尖尖,有很多粘液流出来,我们就可以当胶水来粘贴脱壳的课本和作业本,或者粘贴纸飞机玩耍。

  最喜欢桐梓树自然是秋天,这时的果子成熟后带紫色,摘来剥掉外壳,把桐瓣炕干了拿到供销社卖钱。那时私人的桐梓树很少的,因为只有极少的自留地里的桐梓树才属于私人的,而生产队土地里的桐梓树就是公家的。小孩子只有等到生产队的桐梓打了收获之后,才可以散桐梓,也就是认真细致看看树上还有没打干净的,要么是被叶子遮挡了没有看到,要么是桐梓太生了没有打落的,其次就是到树下捡拾被桐树叶或草丛遮住了遗漏的油桐果。

  这些散失遗漏的油桐果捡回家堆在一起沤一段时间,让其外壳发热发泡,之后用专门的剥桐瓣的刀子啄破外壳撬出桐瓣,放到煤火炉上炕干了就可以拿到街上的供销社去卖钱,所得的收入一般都可以自由支配,买学习用具、玩具、小画书、鱼钩鱼线、鞭炮等心爱之物。

  油桐果的外形跟山竹差不多,只是里面的桐瓣是黑色的,带麻子点点,果肉是白色的。主要用来榨桐油,油是不能吃的,只能漆家具,桐油漆过的家具耐腐蚀,经久耐用,光滑、好看,桐油还可以用来夜晚照明。桐壳沤烂之后是很好的肥料,所以很多地方都喜欢栽种。后来诸如照明、漆家具、做肥料等等都有新产品替代了,加上人多地少,发枝大丫的桐梓树占地方,影响庄稼生长,渐渐的不再受待见,要么砍掉,要么让其自然老死,不再补栽补种,使之自生自灭。桐梓树就这样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桐梓一词,2000多年前就有记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在《孟子·告子上篇》里写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用手就能把握的桐树和梓树,假如你想它成为有用之材,那么,你就应该知道怎么去培植它,爱护它”。由此观之,桐树和梓树早在几千年前就是有影响的物种,是农耕文化的象征,社会文明的象征。

  关于桐梓县名的由来,比较普遍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明朝洪武六年(1373),朝廷在桐梓县境内设置有播川驿、夜郎驿、桐梓驿、松坎驿,桐梓县曾经设置有桐梓驿而得名。那时候的桐梓驿不是现在的桐梓,而是在现在的新站镇桐梓坡。二是桐梓县之所以取名桐梓,是因为过去县大堂前面,分别栽有一棵桐树和梓树。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很牵强,太随意,但是这样认为的人还不少。第三种说法是参考了孟子的话,有寓意。也有反对的,说这种观点抬高了古人的智慧,想多了,想复杂了。

  作为地名文化,桐梓一名应该是具有深度有厚度的,我认为应该是几种说法综合的结果。因为过去的县令都是考取功名而来就任的,很有学识,一个地方建县取名,绝对不会是随时随便,草率从事的,一定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斟酌,深挖内涵,要大家认可,得到上一级的批复才能启用。所以取名源于桐梓驿、桐梓坡以及孟子的话几方面参考都是可能的。

  每年清明回老家给逝去的祖先上坟路过复兴蒿子台的时候,都要摇下车窗,投去深情的一瞥,看看那繁花似锦的桐花。前年清明回家到五一队给外婆挂清,看到那几株开满繁花的桐树,感觉特亲切,就像老友重逢,喜不自禁,停车驻足观赏,翻来覆去拍照,以此释放我浓浓的恋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