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辑 推 荐
《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作者:宋修见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今天,如何深入理解中国文化,进而激发其内在活力,助力当代发展?《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一书对此多有思考。全书共有六辑,分别从“认识与表述我们自己”“从民族性格看中国文化”“重新发现汉语之美”“中国哲学与艺术精神”等不同角度聚焦这一问题。
要认识中国文化,首先要从认识自我开始:我们是谁?中国文化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精神力量?在第一辑中,作者指出有什么样的人就会创造什么样的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今天我们探讨中国文化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具体到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作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替代取代,而是在各种文明的交融与叠积中不断生成的。
社会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都在不断改变。从古而来的文化要接受时代的洗礼,我们也需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中重新认识我们的文化,以更好地赓续传承。结合社会生活与时代变迁对中国文化生命力进行解读,《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一书具有启发意义。
《我知道的杨振宁》
口述并审定:葛墨林
整理:金鑫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我知道的杨振宁》一书作者是南开大学的葛墨林院士,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与杨先生相识,八十年代曾多次赴美追随杨先生开展物理学研究,还在杨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创建了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杨先生交往40余年,葛院士积累了数百封通信、邮件,千余张照片,大量文件和报刊文章,这些材料确保了《我知道的杨振宁》一书内容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同时,身为物理科学家、生活中与杨先生接触最多的朋友,葛院士还为该书注入了精到的专业眼光和难得的日常视角。透过他的目光和回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精神、有成就,有热情、有品位的“真人”杨振宁。透过书中那些生活点滴,我们也会看到这本书另外的价值——真实记录两位物理学家的经历与交往,从一个特定角度书写了一段物理学科史和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史。
葛墨林与杨振宁交往40余载,在思想、科研、教育和日常生活方面都有颇多交流,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我知道的杨振宁》,在回忆录中是非常难得的,其中既有深刻的认识,又有细节的感受,既把握住特点,又涵盖多个方面。这些优长汇集一书,呈现出一个“真人”杨振宁。
《钢的城》
作者:罗日新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打开《钢的城》,一幅作家手绘地图清晰呈现在眼前,一轧钢分厂、运输部、钢研所等建筑展示着长江之畔这座钢铁巨龙的形态,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正发生在这里。“我从小在湖北黄石的大冶钢厂长大,大学毕业后在大冶钢厂炼钢,下海之后也一直从事与钢铁相关的工作。如今拿起笔一字一句写钢,面对钢的城、钢的人,我就没办法不用心。”作者罗日新说。他为小说中的钢铁厂命名为“临江钢厂”,以大冶钢厂为原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下对故乡、对钢铁行业的热爱。
书中,“在祝大昌的钢铁厂里,易国兴让自己安静下来,沉没在时间深处,心头的伤痛慢慢结了疤。他也开始重新审视他在临钢的改革,不再那么悔恨与自责。他完成了属于他们这代人的使命,凤凰涅槃般,燃烧过、辉煌过,也被烧死了,迸裂的火化作了满天星,照亮着他眼见着飞速发展的中国。”
这是一本写中国工业的书,也是一本写中国改革者的书,更是一本写中国工人的书,字里行间都带着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印记,带着钢铁改革者骨子里的担当和情义,更带着一代代钢铁人心中如钢花般璀璨的未来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