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古代书院的兴衰与演变
□张维军
岑巩县古称思州,其教育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民间教育起源于东晋永昌元年(322)的寺庙教育,官办教育产生于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的思州宣慰司儒学,在产生的时间上相比而言,不管是民间教育还是官办教育,在整个贵州教育的历史上,都处于开先河的领先地位。
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思州、思南田氏二宣慰司相仇杀,朝廷命镇远侯顾成率五万大军压境思州,捉拿宣慰使田琛、田宗鼎送京师,于是废除两宣慰司,以思州地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四府,以思南地置思南、镇远、铜仁、乌罗四府,设贵州布政司总辖,设流官治政,贵州行省由此诞生。同年,思州府首任知府崔彦俊到任,这位永乐壬辰年间的江西进士,在思州府为官十八载,特别重视城池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思州的废墟上,他将思州宣慰司改建成了思州府公署,创建了思州府城,还将思州宣慰司儒学改建成了思州府学。
思州府学的建立,是思州教育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标志着思州教育正式步入正轨,与全国同频共振,崇儒尚文在思州大地蔚然兴起。明清时期,在朝廷统治者的重视推广、地方流官的努力提倡和当地乡绅的配合协助下,各种官学、私塾、义学及书院等教育组织形式逐渐遍及思州城乡,思州教育从少数贵族专享走向了普通民众。
《岑巩县志》记载:“思州府学,明永乐十一年(1413),系由思州宣慰司儒学改建而成。正统年间毁于兵燹。成化八年(1472),参将彭伦、知府王常重建,迁于府治前南向。十七年(1481),巡抚都御史陈严改建。二十一年(1485),知府张介重建,中为明伦堂,左右两翼为志道、据德二斋,前以礼门为大门。”
上述记载说明,思州改土归流之后,贵州省及思州府的上下官员,特别重视思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思州府学不断进行改建和重建,使其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到了成化二十一年(1485)重建的思州府学中,增设了明伦堂和志道、据德二斋,明伦堂侧还出现了义学一所,这所义学叫育才书院,是思州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书院。
康熙五十三年(1714),思州知府管承宠到任,将思州义学从思州府学中迁移出城,改建于府城外隔河半里许的都哨街飞凤山麓,将书院进行独立建设,可惜书院还没建成,管承宠便被调任而去。此事在《思州府志·卷三·建设》里有着清楚的记载:“明伦堂侧旧有义学一所,前太守管君改建城外,隔河半里许,为育才书院,未竣工,而管君迁秩而去。”
康熙五十四年(1715),浙江余姚进士陈元接任思州知府,将管承宠未竣工的育才书院续建完成,并将书院改名为菁莪草堂。关于续建育才书院,竣工后改名为菁莪草堂一事,陈元在《菁莪草堂记》一文中有详细的介绍,并说明“菁莪草堂”一名的由来及含义。
陈元建成的菁莪草堂,没过几年就坍塌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护理思州府事、余庆知县蒋深重建菁莪书院。后来书院再次毁于战乱。嘉庆十三年(1808),知府张经田与当地官绅商议,在菁莪草堂遗址处再次修建菁莪草堂。不久再次毁败。
道光初年,钱桂赴任思州知府,来到思州,看到眼前到处是巍峨耸峙的坛庙寺观,而菁莪书院却只剩下一片废墟,令他黯然神伤,于是他决定重振思州人文,兴办学校。钱桂四处奔走动员,发动官绅捐款捐物,自己率先拿出俸资,在菁莪书院的废墟上重建书院,并将新建的书院更名为思旸书院。钱桂在《修建思旸书院序》中说:“粤稽思郡菁莪草堂,创于前明,年湮代远,望古徒伤,址败垣颓,按图可考,今特更名,仍旧地址,永期肇始,即卜成功。”
此后,思旸书院又经过几次大的修补。一次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思旸书院又处于破败状态,知府祝祜又募资重修,中为中斗堂,左右两侧为士子宿舍,共32间。一次是光绪八年(1882),知府蔡同春补修。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朝廷下令将所有的书院改为学堂(府、厅、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州、县改设小学堂)。二十九年(1903),知府吴嘉瑞将思旸书院正式改为中学堂,思州书院的历史就此结束。
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萌芽于唐代,经五代,兴盛于宋代,延续于元代,全面普及于明清两朝,最后衰落于清末。思州书院最早出现于明代中期,由思州义学演变而来,思州历代知府亲自倡导修建和指导办学,是思州官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由于思州处于湘黔滇的交通要塞之地,西南凡遇战事,思州必受冲击,明清时期,思州战乱频仍,思州府城曾无数次经受战火浩劫,思州书院因此多次蒙难被毁;再加上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仅靠乡绅捐助和少量的学田收租等,教育经费时断时续,甚至严重匮乏,思州书院要么无力维修而朽坏,要么无力延请教师教学而停办,严重影响到书院教育教学活动的稳定持续发展。
据《岑巩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的思州书院,设山长(院长)1人、教习(教师)2人、斋夫(勤杂工)1人、膳夫(厨工)1人。招收生员(秀才)、童生(未考取秀才的文武生)若干人学习。由教师讲课,以应付科举考试。课程内容较为灵活,允许生员有所侧重,发挥各人的专长。一般是主教“四书”“五经”,采取自学、共同研讨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以自学为主,特别重视“八股”文章的写作训练。书院相当于科举考试的预备学校。思州书院先后共培育出贡生200余人、举人90多人、进士数人,为思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