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读的最高境界
□刘天文
“书非借不能读也”,读书人深谙个中滋味。借来的书,总担心主人催还,头上似悬着一把剑,惴惴然废寝忘食,读完谦卑送还。明人郑文康诗云,“借书夜读三更火,听鸟春眠半榻云”,看来借书读的心理活动古今大抵相通。若书是自己的,关注度消减,惰性使然,兴趣降低,往往读起来不急切,不用心,甚至束之高阁。
如今书不再是奢侈品,谁案头没放几本书?再者印刷技术飞速发展,书成为普通之物,价格也就是两三包香烟的事。即使不想花钱买书,电脑、手机上电子书应有尽有,可随时随地尽情浏览阅读,方便快捷。古人感叹“家人同作借书忙”的情形成为历史。
借书一事,现在与人谈起,想来会遭人嘲笑。如我等工薪阶层,每月买几本书还是小菜一碟,何况借人财物,须得温言软语,涎脸相求,自感低人一筹。去年成了“房奴”后,工资交了房贷,所剩无几,买书开始束手束脚,计划中购买的几套书也搁浅无望。但还是羞于向友人借书。恰值同城的友人在朋友圈晒书,买了我心仪已久的李娟作品集套装,羡慕之余,心痒难耐。终忍不住读书的渴望,鼓起勇气,扭扭捏捏向友人提出借书一读。新嘎嘎一套书,友人还没拆封,便提出借阅,有夺人所爱之嫌,遂作好拒借的准备。没想到友人特爽快,竟然答应了。拿书见面那天,友人把书塞给我,有些兴奋,夹杂着赧然。他说,“其实我买书就是充门面,放着不读,实在是心有愧疚。知道你喜欢读书,把书借给你,如同宝剑赠壮士,物尽其用,不至于明珠蒙尘。”听后,我一阵小感动,借书竟然生出救别人于“水火之中”的大气,大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
当然,不借书读还有自身一些原因。比如,读书时喜欢握一支铅笔,遇到生字,便查字典,在字旁注上拼音,写上注释。读到精彩片段、词句,就在下方划线标注。如此把书页涂抹成“花脸”。更有甚者,喜欢在床上躺着读书,读着读着睡着了,书落枕边脸前,醒来发现涎水濡湿书页,皱巴巴如抻展不平的老年皱纹。如果是借的书,弄成这样,如何归还?还不把人尴尬死!珍惜书且及时归还,才是谦谦君子所为。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勉,写过一首《题雅雨师借书图》,诗云:旋假旋归未得闲,十行俱下片时间。百城深入便便腹,直抵荆州借不还。短短四句诗,道出了借书读的苦和甜。苦是因为还书有期,于是读书苦,抄书苦。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借书后抄书一事写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但收获的却是更大的甜,汲取了书中精华,以致“大腹便便”,书虽然归还了,但知识留下了,好比当年刘备向孙权借了荆州而不还,占了大便宜!这才是借书读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