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2期 本期320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10-12

评价乡村振兴成效的五个标准

  

□赵发扬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包括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乡村怎么振兴?振兴的乡村应该是什么样?

  一、村无“闲地”。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是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一是加强闲置耕地治理与修复。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废弃耕地等纳入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范围,通过建设完善道路、灌溉、排水、防护等基础设施工程来解决闲置耕地分布较为零散、规模化经营难、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二是加强废弃旧址的利用。明确权属,把废弃的旧厂、旧宅、学校、宅基地等土地利用纳入乡村振兴村镇发展规划之中。对于只能进行农业生产的就复垦或用于农业建设用地;对于适合开发乡村休闲旅游的地区,重点盘活这些闲置资源用于建设民居民宿、农家乐、乡村记忆馆等服务性基础设施。三是加大土地流转和整合力度。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前提下,鼓励没有耕作意愿的农民参与耕地经营权流转,让有经营能力和条件的市场主体经营耕地;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土地股份公司,按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来整合全村的耕地资源,将耕地纳入统一的生产经营范围,推动农业聚集发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寨无“闲人”。在农村地区,虽然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但由于受文化程度低、技术技能缺乏、年龄偏大、家有老小要照顾及经济下行的返乡潮等因素影响,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传统的农业生产无法满足他们的就业需求,出现了“闲人”。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进龙头企业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延长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产业链,扩大就业渠道;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深化农旅融合,拓展就业空间;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拓宽就业门路等;通过多措并举告别“半年辛苦半年闲”的传统农业劳作模式,实现可持续的就业。二是着力打造扶贫车间的“升级版”。积极探索以就近就业为原则、特色产业为支撑、扶贫车间为载体的就业模式。在车间生产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对体力、技术和文化要求低,工作时间自由灵活、适宜分散加工的产品延伸入户,通过订单下乡、分散加工、按件计薪等形式,发展家庭作坊代工,重点解决农村的家庭妇女、年龄偏大者、体弱和轻微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扩大就业面。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拥有一定的技术技能,增加他们外出寻找非农工作的机会。同时,采取“以工代培”的方式提升他们的从业能力和水平,实现就业稳定。

  三、户有“闲钱”。增加农民收入,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有“闲钱”可支配,实现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一是通过产业振兴增收。农民的家庭经营性(农业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1/3左右,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通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聚焦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向高质量农产品要收入、向产业链要收入、向降成本要收入,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二是通过扩大就业增收。农民的工资性(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成以上,是收入的大头。一方面当地政府要落实好财政、金融、用地、人才等扶持政策,形成创新带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格局,让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另一方面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外出务工,完善就业支持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增加收入。三是深化改革增收。现在农村还有大量的“沉睡”资源,这是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潜力所在,要通过改革来激活、盘活这部分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完善政策增收。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适当提高主要粮食的最低收购价,稳定和加强农民种粮补贴,切实落实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另一方面关注低收入农户,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四、人有“闲情”。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于延续的核心,是乡恋乡愁的基础。农民的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民族歌舞等闲情雅兴及地方节庆、民风民俗、技艺竞技、特色饮食等民族民间文化是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具体体现,只有让农民有了“闲情”并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乡村文化才能活起来、传下去。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当地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不要只重视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硬指标而忽视文化内涵这个软实力。二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文化艺术人才评价和扶持机制,通过培育村级文化队伍、组建业余文娱团队、发展志愿者等形式充实和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点培育一批服务农村文化的本土化骨干队伍,让文化植根于农村土壤。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各级财政应将乡村文化振兴的经费纳入经常性预算,并鼓励民间资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支持群众经常性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场所物件、服装道具等保障,鼓励村民跨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采取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方式吸引各类民间组织,尤其是民间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四是开展村校联动。一方面是倡导和鼓励高校师生到村蹲点,在挖掘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艺术赋能,充分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乡村学校文化阵地的作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学校文化艺术入村寨的互动,使乡村文化传承有人有阵地。五是注重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推广。扶持非遗传承、民族民间艺人,保护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民族节庆、民风民俗、技艺竞技、特色饮食等传统文化,搭建展示平台,开展非遗和民族文化衍生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把乡村(民族民间)文化元素植入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乡村旅游中,用文化创意为产业赋能,增强活力、扩展外延,厚植乡村(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土壤。

  五、善治“闲事”。有效的治理应该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干部带头、群众参与,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对村寨公共事务及鸡毛蒜皮的“闲事”进行自我管理,实现事事有人管、人人乐参与、件件有回应、服务有保障、治理有成效的乡村善治。一是加强正确引导。农民是改善乡村治理、创新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主体性因素。基层党委、政府要正确引导、积极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选优配强村干部。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干部,村干部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落实者、是矛盾纠纷的调解者、是村寨事务的参与者、也是有效治理的受益者,既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既要“管人”、更要“管事”,是乡村治理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领导力量,选优配强村干部对乡村有效治理至关重要。三是建立完善议事机构。农村传统的亲缘地缘关系决定了自然村寨(村民小组)实际上是乡村治理最基础的单元,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边界范围也主要限于自然村内部。在自然村寨建立组管委、监委会、红白理事会之类的议事机构,搭建平台让村民更方便更有效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中,让村寨的大事小事、杂事闲事有人管、管得好,同时还能发挥村落文化对乡村治理的整合作用。四是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投入,使村寨的公共事业有钱管、有人管,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基础保障。五是充分发挥乡贤作用。以乡情亲情为纽带、乡恋乡愁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彰显乡贤文化的机制,加强对乡贤的引导管理,支持配合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调节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帮助乡村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梳理乡风家风文明,为家乡建设提供资源、寻找项目或贡献智慧。乡贤的参与将有利于提高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有利于改善乡村治理、有利于增强基层群众的向心力和自治能力,更好实现乡村振兴。(作者系黔南州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