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319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9-02

高铁设“儿童车厢”并非治本良方


□郑桂灵


  近日,一段高铁上孩子吵闹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因吵闹声音过大,被同车厢旅客劝说制止,不料却遭到孩子家长的怒怼。对此,有人建议高铁应设置“儿童车厢”。那么,一个专属于孩子的“非静音车厢”,能解决吵闹的问题吗?(8月21日《中国之声》)

  为防止女性乘客被骚扰,媒体曾呼吁高铁设“女性车厢”,其用意显然是出于“保护”;如今又有人建议设“儿童车厢”,理由却是因“熊孩子”吵闹影响了安静。但透视此建议背后的动因,人们感受到的却不是“爱”而是“烦”。“请勿打扰”的本意可以理解,但“强制隔离”的做法却很难恭维。治理儿童乘车吵闹的问题,不宜太过生硬,还需务实慎重,宜疏不宜堵。

  活泼吵闹是婴幼儿童的天性,尤其是在高铁上,由于车厢的封闭空间和固定座位的拘束,让孩子产生的心理不适和情绪反感势必诉之于喧嚣、吵闹,这应该得到同车乘客的理解与宽容;但作为孩子监护人的家长,也不应该仗着自己孩子年幼无知就怒怼其他旅客的劝说制止。毕竟是孩子的吵闹打扰到了其他人的安静,家长有责任教育、安抚和管理好自己的孩子,甚至应为打扰到他人而表现出歉意。

  现实中,家长携孩子出行的情况不可避免,但有大局观念和公德素养的父母,却应该对孩子可能发生的哭闹情况有所“防备”。比如,上海的一对夫妇带刚满一岁孩子坐飞机旅游,妈妈就给同舱乘客准备了一份贴心小礼物——耳塞、小糖果和一张以周岁孩子名义请求“包容”的小卡片。也许,此做法未必可以复制,但由此透视出了家长的责任担当,值得点赞与借鉴。

  建议设“儿童车厢”的出发点,说到底还是要保障车厢安静的环境,这无可厚非。但管束不能只针对“熊孩子”,一些高声打电话、外放听音乐、看电视的人是不是也应当在管理之列?退一步说,即使要设“儿童车厢”,是不是也要将安静、不吵闹的孩子与吵闹的孩子区别开?如果就个别孩子的吵闹,就不由分说地增设“儿童车厢”,显然有“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嫌疑。

  当然,增设“儿童车厢”并非难事,但现实操作性却无疑有诸多困难:儿童是个泛化概念,什么年龄范围的孩子该进“儿童车厢”?儿童缺乏独立性,“儿童车厢”要不要监护人随其进入?允许几个监护人进入?是否需要分开购票?等等。

  须知,儿童吵闹,事在儿童,根在大人。针对儿童吵闹,在高铁上设“儿童车厢”并非治本良方,治理“熊孩子”吵闹还需多方合力。家长要尽到教育、安抚、疏导孩子的责任,学会与孩子沟通,了解其诉求;公众对待这一阶段的孩子及其家长应尽量多些宽容和接纳度,或是自备些“防噪音”工具;铁路部门应从“儿童车厢”建议中悟出民众对“精细化管理”的诉求,可参照国外一些有益做法,比如为孩子设置“游乐园”车厢,以玩玩具、看童书、放动画片等活动,纾解孩子情绪、分散孩子注意力或发泄其过剩精力,防止其无序吵闹。